
通行的制度。《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晋书·齐献王子蕤传》:“先哲之弘謨,百王之达制也。”
“达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达制指“通行的制度”,常用于描述被广泛认可或遵循的社会规范或礼法。例如:
该词多用于古籍中,强调制度或礼法的普遍适用性,如清代林旭诗句“列书达制府”。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
《达制》是一个成语,意为达到规定的标准或制度。它通常用来形容做事认真、遵守规则的态度。
《达制》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达”字的部首是“辵”,总共有8个笔画;“制”字的部首是“刀”,总共有8个笔画。
《达制》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尚书·周书·达之篇》。在繁体中,“达”字和“制”字分别写作「達」和「製」。
在古代写法中,「达」字的上半部分是一条横线,代表着人在行走;下半部分则是一条纵线,代表着将要达到的目的地。
「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把刀的形状,下半部分是人的形象。刀代表着制定规定,人代表着人类的行为。
1. 他工作时总是非常认真,每个项目都达制。
2. 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对每个细节都非常达制。
补制、规制、限制、制订、守制。
遵循、遵守、遵照。
敷衍、马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