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冰蘗 ”。冰檗。喻寒苦而有操守。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诗:“素坚冰蘖心,洁持保贤贞。”一本作“ 冰蘖 ”。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十年冰蘖战膏粱,万里烟波濯紈綺。” 明 宋濂 《徐贞妇郑氏传》:“尔居官宜冰蘖自守。禄或不给,则售此用之。”
冰蘖,汉语复合词,由“冰”与“蘖”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寒木新芽”,原指冬季植物在冰雪覆盖下萌发的新枝,后引申出三重内涵:
一、植物学范畴 指松、柏等耐寒植物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仍能抽枝生长的自然现象,见于《齐民要术》对北方林木的记载。该特性被古代文人视为“岁寒后凋”的生命象征。
二、人格化寓意 自唐代起成为品德象征词,白居易《养竹记》以“冰蘖之操”比喻士人在逆境中坚守气节,明代《四友斋丛说》更将“饮冰茹蘖”发展为形容清正廉洁的固定表达。
三、中医引申义 《本草纲目》木部记载,某些在寒冷季节采集的树芽可入药,特指冬季采摘的桑树新生枝芽,具有祛风散寒功效,此用法多见于中医药典籍。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第2册第123页、《中国典故大辞典》第56条、《中医大辞典》第894页学术定义)
“冰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冰蘖”原指冰与黄柏(蘖),两者均象征寒冷与苦涩。后引申为比喻清苦的生活环境或坚守节操的品格。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诗词注解。
騃滞鞍帕案行比例失调冰挂草塘泥参伍错纵虫白蜡慈航大海捞针盗诈打渲得合断烂仿宋体法印光铓好嗜花脸践冰讲桌洁疾冀南币军分区棂角鹭涛煤黑子秘密南陈北李奴家偶倡滂沲炮格凭籍前项清嗽桑羊少翁沙壅生词适居其反士坦螫针寿丘水罐银盆説真的束藴汤水投檄屠馘屯夫讬坟刓饰威显五齐衔木衔璅小扒头晓察蟹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