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弃徵召的文书。借指弃官。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今君纵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难哉!” 宋 苏辙 《和毛君新葺囷庵船斋》:“终身狥禄知何益,投檄归耕贫未堪。” 宋 陆游 《芒屦》诗:“芒屨一双青,笻枝九节轻。登山犹健在,投檄太迟生。”
“投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弃官之意
原指投弃征召的文书,引申为主动辞去官职。这一解释在古籍中多见,如唐代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中“投檄北去何难哉”,宋代苏辙《和毛君新葺囷庵船斋》中“投檄归耕贫未堪”,均以“投檄”表达弃官归隐的决心。
表达抗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写檄文或投书,表达强烈的愤怒或不满”,强调通过文书形式传递抗议情绪。
二、详细解析
词源构成
“投”指投递、弃置,“檄”为古代官府文书,多用于征召、声讨等场景。二者结合,既可能指弃置官职文书(弃官),也可能指向他人投递檄文(抗议)。
语境差异
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含义。例如陆游《芒屦》中“投檄太迟生”偏向弃官,而若用于描述檄文传递(如声讨敌人),则偏向抗议表达。
三、例句参考
提示:若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投檄(tóu xì)指的是古代将领或士人散发檄文,以号召民众或士兵起义或抗争。这种文书常常通过投掷的方式传达给受众。投檄一词也可以比喻为写檄文来表达强烈的抗议或批评。
投檄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具体的笔画是手:7画,木:4画。
“投檄”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和流行于公元三国时期。当时,许多独立的势力之间相互争斗,将领们常常会散发檄文来号召士兵和民众起义或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檄一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或社会批评。
投檄的繁体字形为「投檄」。
在古代,「投檄」的写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古时的写法为「投摄」。不过,现代汉字写法已经统一为「投檄」。
1. 他为了呼吁人们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写了一篇投檄。
2. 投檄传单散发后,许多人纷纷加入了抗议活动。
1. 投降:指主动向敌人屈服或表示顺从。
2. 投资:指将资金等投入到某个项目或企业中。
3. 檄文:指将号召或宣言等以书信形式写成的文字。
4. 投机:指寻求或从事投机活动,以获得利益或快速发展。
呼应、响应、回应、批评。
默认,沉默、忽视、降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