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唐 刘得仁 《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诗:“像教得重兴,因师説大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至 唐 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
“像教”是一个佛教相关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像教”指佛教通过形象化手段(如佛像、绘画等)传播教义的方式,亦可泛指佛法本身。该词源于佛教历史分期中的“像法时期”,即佛陀涅槃后第二个五百年,以佛像崇拜为特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唐代“崇衷像教”,反映当时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
建议: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大藏经》相关典籍或佛教史著作,注意古籍中“像教”与“象教”的混用现象。
“像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以分为“像”和“教”两个部分来看。
“像”的部首是“⺼”(肉),共有十划。它拆分成两个部分:“⺼”和“象”,“⺼”是部首,而“象”是声旁。在繁体字中,“像”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教”的部首是“攴”(攵),共有四划。它拆分成两个部分:“攴”和“交”,“攴”是部首,而“交”是形旁。在繁体字中,“教”的写法为“敎”。
“像教”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通常指代在某些宗教或神话中,人们以偶像或图像作为崇拜的对象,并通过信仰和膜拜获得精神安慰或力量。这种信仰方式也被称为“像教”。
在繁体字中,词语“像教”的写法没有改变。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汉字的字形有细微的变化。然而,在各种古代文献中,没有特定记载“像教”这一词的古代汉字写法。
1. 他们信奉的是一种原始的像教。
2. 这座寺庙是一个重要的像教场所。
1. 像风景(描写景物的像)
2. 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
1. 拜神(以神像为崇拜对象)
2. 崇拜(对某种事物或人具有极大的敬仰)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