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像教的意思、像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像教的解释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唐 刘得仁 《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诗:“像教得重兴,因师説大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至 唐 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像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佛教术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以具体的佛像、图像、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为载体,来传播和弘扬佛教教义、进行教化的一种方式。它区别于单纯依靠语言、文字(声教)的传播形式。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概念:

    • "像": 指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佛经故事画、曼荼罗(坛城)等具体的、可视的宗教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是佛教教义、佛国净土、神圣境界的物质化呈现。
    • "教": 指佛教的教义、教化、教导。
    • "像教"合义: 指通过塑造和礼拜佛像、绘制佛教壁画、建造石窟寺等视觉艺术手段,来形象化地展示佛教思想、历史、人物和境界,从而达到感化信众、传播佛法、进行宗教教育的目的。它是一种“以像设教”的方式,强调视觉形象在宗教传播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形式使得深奥的佛理变得直观可感,尤其利于在文化水平不高的信众中传播。
  2. 历史背景与演变:

    • 像教的兴起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进程密切相关。早期佛教(如印度原始佛教)可能更侧重“声教”(听闻佛法),但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大乘佛教强调“佛身”观念(如法身、报身、化身)的影响下,塑造佛像以象征佛的存在和教法变得日益重要。
    • 在中国,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石窟造像如敦煌、云冈、龙门,寺庙雕塑与壁画)达到鼎盛,“像教”也随之成为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人们认为观想佛像有助于修行,礼拜佛像能积累功德。
    • 历史上,“像教”有时也特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发展进入的以形象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时期(与之前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等概念相关,但具体分期说法不一)。
  3. 形式与特征:

    • 像教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包括:
      • 雕塑: 石窟造像、寺庙金身、木雕、石雕、玉雕佛像等。
      • 绘画: 寺庙壁画、绢帛佛画(如唐卡)、水陆画、经变画等。
      • 建筑: 佛塔(舍利塔)、寺庙殿堂的布局与装饰本身也承载着教义(如象征须弥山、曼荼罗)。
    • 其特征是象征性、教化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每一尊佛像的姿态(手印)、表情、所持法器、所处场景,都蕴含着特定的佛教义理(如慈悲、智慧、禅定、降魔等)。
  4. 意义与影响:

    • 宗教意义: 是信众礼拜、供养、观想、积累功德的对象,是沟通凡圣的桥梁,是佛、法、僧三宝中“佛宝”的具体体现。通过像教,抽象的佛理变得可亲可近。
    • 教育意义: 是普及佛教知识、讲述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不识字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信众中作用巨大,被称为“无声的说法”。
    • 文化意义: 像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地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佛教艺术遗产(石窟、寺庙、绘画),深刻影响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领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像教”指的就是佛教利用视觉艺术形象(主要是佛像及相关绘画、雕塑、建筑)作为核心手段,来形象化地阐释教义、教化信众、传播佛法的宗教实践和文化现象。 它是佛教传播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和方式。

参考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像教"条目释义. (权威佛学工具书)
  2. 任继愈 (主编).《佛教大辞典》. "像教"及相关艺术条目. 江苏古籍出版社. (权威佛教专科辞典)
  3.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 相关章节论述佛教艺术与传播. (权威机构出版物)
  4.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 文物出版社. (权威学者专著,阐述石窟艺术作为像教载体的历史与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像教”是一个佛教相关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像教”指佛教通过形象化手段(如佛像、绘画等)传播教义的方式,亦可泛指佛法本身。该词源于佛教历史分期中的“像法时期”,即佛陀涅槃后第二个五百年,以佛像崇拜为特征。

二、词源发展

  1. 历史背景: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为延续教化,开始以雕刻佛像代替真身传法,形成「以像设教」的传统。
  2. 文献记载:
    • 唐代刘得仁诗句“像教得重兴”印证其在唐代的传播
    • 南朝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序》记载“象教东流”,显示南北朝时期已广泛使用

三、相关注意

四、应用示例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唐代“崇衷像教”,反映当时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

建议: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大藏经》相关典籍或佛教史著作,注意古籍中“像教”与“象教”的混用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

百怨葆真背信弃义敝楮璨绮常谭称才撑持逞捷瘅恶司断剸独造反国放野火风雩分身将府寺高径公冶长国王减退叫门家廷洁浄解禄尽彀锯条抗争类象流杂乱行纶至落账漭弥茂猷密友泼烟花青毡琴瑟之好屈光度逡遁认犯任石揉斲身份室徒四壁石州岁赂台子腾奋替僧体资挽丧围困文册稳疾无声虎瑕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