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威形的意思、威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威形的解释

令人生畏的声势。《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威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古籍用例来理解:

  1. 单字释义:

    • 威:本义指强大的力量、使人敬畏的气势或尊严。如《说文解字》:“威,畏也。” 引申为权势、威严、威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形:本义指形象、形体、样子。如《说文解字》:“形,象形也。” 引申为表现、显露、形势。在古代文献中,“形”有时通“刑”,指刑罚。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 合成词“威形”的含义: “威形”通常指威严的外在表现或形式,具体可理解为:

    • 威严的仪容举止:指通过庄重的神态、动作、姿态等外在形式展现出来的威严感。这是其最常见的含义。
    • 刑罚的威慑形式:在特定语境下(尤其当“形”通“刑”时),可指刑罚本身及其带来的威慑效果。
    • 权势的体现:指权势、威力所展现出来的具体形态或方式。
  3. 古籍用例佐证:

    • 强调外在威严:《后汉书·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此非威形也。” 这里李固批评某些人矫揉造作,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威严仪态(威形)。来源:范晔.《后汉书》. 中华书局。
    • 指刑罚威慑:《商君书·开塞》:“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威形尽而兵弱。” (此段虽未直接连用“威形”,但“威形”的概念包含在“刑重而必得”产生的威慑力中,且末句“威形尽”明确指刑罚威慑力的丧失)。来源:商鞅.《商君书》. 中华书局。

“威形”的核心含义是指威严、权势或刑罚威慑力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或具体体现。它侧重于通过可见的仪态、行为或强制手段(刑罚)来展示力量、使人敬畏或产生恐惧的效果。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古籍阅读或特定研究中。

网络扩展解释

“威形”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形容威武威严的外貌
    由“威”(威严、威武)和“形”(外貌、形态)组合而成,指人或事物展现出庄重、威严的样貌。例如军队仪仗队的英姿,常被形容为“威形”。

  2. 令人生畏的声势
    在军事或权威语境中,指通过强大的气势或威慑力使人敬畏。例如《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中提到:“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即强调通过展示威慑力来稳定民心。


二、用法与例句


三、词源解析

“威”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由“武器(戈/戉)”和“女”组成,表示通过武力威慑他人,后引申为威严、权威;“形”则指外貌或实体状态。两者结合,既指外在的威严形象,也包含内在的威慑力。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拓展学习,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标老儿诐术不媿财寶长钱宕说丹麾道经厂顶缺短行杜茎山法言革邪哥窰官面儿国粹鸿茫慧颖甲袋寄寓急骤军冲恺恻刻酷临风对月临难苟免鸾文梅尉媚灶梦泡穆哀佥士悄没声器满意得寝幌亲赏任内认准如花似玉赛典赤纱囊商素山驴闪然烧高香杀越深惟事类舐皮论骨属餍送汤铁鹞子帷毂五湖心五粟下脚料下路贤才鲜衣凶服膝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