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生畏的声势。《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
“威形”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威武威严的外貌
由“威”(威严、威武)和“形”(外貌、形态)组合而成,指人或事物展现出庄重、威严的样貌。例如军队仪仗队的英姿,常被形容为“威形”。
令人生畏的声势
在军事或权威语境中,指通过强大的气势或威慑力使人敬畏。例如《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中提到:“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即强调通过展示威慑力来稳定民心。
“威”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由“武器(戈/戉)”和“女”组成,表示通过武力威慑他人,后引申为威严、权威;“形”则指外貌或实体状态。两者结合,既指外在的威严形象,也包含内在的威慑力。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拓展学习,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来源。
《威形》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一个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威风和形象,通常用来形容具有威严、高大、庄重的气势和外貌。
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威(wēi)和形(xíng)。其中,威字的部首是力,共有9个笔画;形字的部首是彡,共有7个笔画。
《威形》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志士之役,宜有威形。”意思是说,具有志向的人在从事伟大事业的时候,必须展现出威严的形象。
《威形》的繁体字写作「威形」,并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威字的写法与现代保持一致,而形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形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彡」的上方加上「彑」,表示头部,另一种是「彳」的上方再加一点,表示行走的走路路线。
他的威形出众,举手投足间仿佛犹如天神降临。
威风、威仪、形象、形态
威严、威势、风采、威风凛凛
低调、不起眼、不威严、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