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役的意思、书役的详细解释
书役的解释
犹书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今名 庄启盛 ,现为 庄浪 厅书役。”《文明小史》第十二回:“霎时间惊动了合衙书役,就有人慌忙进去报知二爷。”参见“ 书办 ”。
词语分解
- 书的解释 书 (書)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 役的解释 役 ì 服兵务,从军:从役。现役。 战事:战役。 服劳力之事:劳役。徭役。 使唤: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书役"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用于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指在官府衙门中从事文书、抄写、簿记等事务性工作的差役或小吏。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 书:指书写、文书、记录。
- 役:指差役、服役之人。
- 合起来,“书役”即指专门负责书写、处理文书事务的差役或低级办事人员。
-
具体职能与身份:
- 他们通常在州县衙门、六部或其他官署中工作。
- 主要职责包括:抄写公文、誊录档案、登记簿册、管理文书收发、协助官员处理日常文书往来等。
- 其身份属于“吏”的范畴,但地位低于有品级的官员(“官”),属于官府中的具体办事人员阶层,常被视为“胥吏”或“吏役”的一部分。
- 他们熟悉衙门文书运作流程和地方事务,是维持官府日常行政运转的重要力量。
-
历史背景与特点:
- “书役”是古代中国官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底层执行者。虽然地位不高,但因其掌握文书处理和具体事务的操作,有时也拥有一定的实际影响力,甚至可能出现营私舞弊的情况(如“书吏舞文”)。
- 该职位通常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能识字写字。
- 在清代文献中,“书役”常与“衙役”(负责缉捕、行刑、护卫等差事的差役)并称,共同构成地方官府的基本办事人员队伍。
-
与现代词汇的对应:
- 在现代语境中,“书役”所指代的职业已不存在。其职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文员、书记员、档案管理员、办事员等基层行政工作人员。
“书役”是中国古代官府中专门负责文书处理、抄写记录等文字工作的差役或低级吏员,是维持衙门行政运作的基础力量,属于胥吏阶层。其工作性质类似于现代的基层文职办事人员。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对“书役”及相关词汇(如“胥吏”、“吏役”)的解释。
- 关于其历史背景和职能的描述,参考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官制史的学术著作,如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网络扩展解释
“书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yì,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书役”指古代官府中负责文书工作的公务员,主要职责包括起草公文、处理文书、记录重要事务等。其含义与“书办”相近,属于基层文职人员的范畴。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清代文献记载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提到“庄浪厅书役”,《文明小史》中也有“合衙书役”的描述,说明该词常见于古代官署场景。
- 职能特点
书役的工作内容繁琐,涉及大量文字处理,因此也衍生出“形容文书工作琐碎”的引申义。
三、字义分解
- 书(shū):指书写、记录,也代指书籍或文件。
- 役(yì):原指劳役或兵役,此处引申为从事特定职责的人员。
四、使用场景
- 古代语境:专指官府文职人员的职务。
- 现代引申:可比喻繁琐的文书工作或基层行政事务(需结合具体语境)。
五、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池北偶谈》《文明小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衲捭棁边郭变见碧丱不覊不静苍莽长寝产牧成群打伙承务晨羞车前八驺翅翎祠祀待问登盈刁天决地吊销阁标给园孤另另还流毫厘好修荷兰合堂环视浑灏火绳见睹姜张节奏感集蓼蠲赈痾祸跨街狂风恶浪乐虞龙图阁逆指疋帛窍窕七一三季失会试剑霜居抒溷睡莲俗下文字踏圆天助调风铜蠡托景綫板儿贤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