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憀慄的意思、憀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憀慄的解释

1.凄怆。 汉 应瑒 《正情赋》:“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伤悲。” 宋 苏轼 《宿望湖楼再和》:“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元 袁易 《杭州道中书怀》诗之一:“远行憀慄意,对此不能无。”

2.犹凛冽。寒气袭人貌。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恪公书》:“岁晚憀慄,惟以时为国自重。” 清 黄宗羲 《<陈苇庵年伯诗>序》:“一唱三叹,凄人心脾,读之者但觉秋风憀慄,中人肌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憀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内心的悲凉、凄怆或身体因寒冷、恐惧而战栗的状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义解析

  1. 凄怆悲凉之情

    “憀”本有悲恨、怅惘之意(《说文·心部》:“憀,憀然也。从心尞声”),而“慄”通“栗”,表战栗、颤抖。二字组合后,核心含义指内心因悲伤、孤寂而产生的震颤感。如《楚辞·九辩》:“憀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描绘游子漂泊时的凄凉心境。

  2. 寒冷或恐惧所致的战栗

    引申为因外界刺激(如严寒、惊惧)导致的生理性颤抖。例如明代刘基《秋夜曲》:“寒声殷地北风憀慄”,形容北风刺骨令人瑟缩之态。


二、权威典籍例证

  1. 《楚辞》用例

    王逸注《九辩》云:“憀慄,犹凄怆也”,强调其情感层面的哀伤㊀。

    来源:《楚辞章句·卷八》

  2. 《说文解字》释字根

    “憀”从“心”,指向心理状态;“慄”在《说文·心部》释为“惧也”,印证其含恐惧、震颤之义㊁。

    来源:《说文解字·心部》

  3. 古代诗文印证

    唐代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忽遇北风晨起,薄寒中体,则憀慄如不可忍”,直指生理上的寒颤㊂。

    来源:《柳河东集·卷三十》


三、近义词辨析


四、现代使用与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创作。其语义被“凄凉”“寒颤”“战栗”等词分化替代,但作为高阶情感描摹词汇,仍具独特文学价值。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典籍名称及章节,读者可查阅权威出版社点校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憀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áo lì,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凄怆、悲伤
    指内心感到哀伤或悲凉。例如:

    • 汉应瑒《正情赋》中“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伤悲”;
    • 苏轼《宿望湖楼再和》中“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2. 凛冽、寒气袭人
    形容寒冷刺骨的状态。例如:

    • 欧阳修《与王懿恪公书》中“岁晚憀慄,惟以时为国自重”。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诗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情感层面的含义(凄怆)更常见,而物理层面的寒意描述(凛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阿基米德螺线傲视裱挂表皮逼绰子揣驹醇冽疵咎聪耳但分打拼电虹电影放映机鵰翎箭丁丁当当顶冒短长二轮车儿女之情弓马枸橘颢天挥戈虎掌驾海较讹秔禾籍年举要删芜髡顿老口儿老相公列鼎而食隆厚弄口鸣舌罗浮客蛮笺象管万俟木落涅石傩祓盘膝洽闻秦宫块砾全甲人心不古沙漠化蜃气楼市利饰身死直素口駡人宿秀胎生贪侵天阁屯夫托始五花八门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