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严正的言词。 明 屠隆 《昙花记·礼佛求禳》:“因南郊一见,驀然起意,要娶我二人,峻辞正色以却之。” 清 周亮工 《张林宗先生传》:“郡邑亦徵请恐后,先生皆峻辞拒之。”
(2).严加拒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连城 凄然,无所为计,转谋生。生又哀 顾 。 顾 难之,峻辞以为不可。”
“峻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严正的言词
指态度严肃、义正词严的言辞。例如:“他面对质疑时,以峻辞回应,毫不退让。”
严加拒绝
表示态度坚决地拒绝或推辞。例如:“对方多次邀请,他却峻辞不受。”
严正言辞
明代屠隆《昙花记》中:“因南郊一见,蓦然起意,要娶我二人,峻辞正色以却之。”
(用严肃的言辞和端正的态度拒绝对方)。
坚决拒绝
清代周亮工记载张林宗“郡邑徵请恐后,先生皆峻辞拒之”,体现对官方征召的坚定推辞。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语义演变分析,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峻辞》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言辞严厉,语调威严,尖锐而刺激。
《峻辞》由部首“山”和“辞”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2画。
《峻辞》最早出现于《毛诗》中的一首诗篇,用来形容言辞雄辩,锋芒毕露。
《峻辞》的繁体字为「峻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差异。《峻辞》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峻辭」。
1. 他以峻辞斥责政府的不作为。
2. 清代文人常以峻辞批评社会不公。
3. 他的演讲充满了峻辞和讽刺的意味。
峻岭、峻峭、峻宇、峻拒、峻肃、峻厉、峻绝。
严词、锋芒毕露、尖锐之言。
和气、温和、委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