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乐器的一种。用于调节音乐的节拍。《文献通考·乐十二》:“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
“舂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古代乐器
主要见于文献记载,指一种用于调节音乐节拍的打击乐器,属于顿奏体鸣类。据《文献通考·乐十二》描述,其亦被称为“顿相”,功能是辅助节奏的稳定。最初可能源于劳动工具(木杵),因敲击地面时发出悦耳声响,逐渐被用于音乐表演。
劳动工具
本义指用于舂米或夯地的木制工具(杵),两端略粗,常见于古代农耕和建筑场景。例如藏族用“夯杵”打地基,并伴随夯歌劳动。这种实用功能后来衍生出乐器的用途。
引申含义(成语)
在部分现代词典中,“舂杵”被引申为“辛勤劳动”的象征,比喻需要付出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如“用杵舂米”的过程。不过这一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语言发展的结果。
“舂杵”既可指具体器物(工具或乐器),也可作为文化符号表达劳动精神。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指向。
《舂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杵子来捣碎谷物,主要用于古代农民在制作米饭时使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不常使用。
段落2:拆分部首和笔画《舂杵》的部首是舌字旁,表示与舌有关的意义。它的笔画数为10,分别是「舁、舂、舃、舄、舅、舆、與、興、舉、舊」。
段落3:来源和繁体写法《舂杵》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是拼音注音之前的部分。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只是一些笔画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
段落4: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写作《舂杵》的字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基本结构和现代汉字相同,只是一些细节上会有一些差异。
段落5:例句1. 奶奶用舂杵舂米,喜欢用手捧一捧米饭给我们吃。
2. 古代的农民大部分时间都是用舂杵来制作米饭。
组词:舂谷、杵舞、舂研。
近义词:捣谷、捣米。
反义词:磨细。
暗礁险滩凹镜八纪贬引补缀乾坤谗怒差尉逞狡橙圃串花家除落玳轴大昭刁调二八年华房匲梵咒钩深极奥谷蠡王汗出沾背谎势桓缪换人挥剑成河鹘仑吞枣奬育竭涸救搭踽偻铿轰宽转揆格梁楹连黏离城猎攦历然溜鸟漏露垆坶命秩蓬莱山娉婷切迫乞饭清当旗物憩歇人工流产疏分水流邃旨堂息讨灭铁立外市威陵威裕五明宫綫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