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 福建 建阳 西南。相传 五代 南唐 时 黄子稜 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 望考亭 ,简称 考亭 。 南宋 朱熹 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 为崇祀 朱熹 ,于 淳祐 四年(公元1244年)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 朱熹 。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之学,明白纯正,以绍述 考亭 为己责,所志益深且远。” 清 黄宗羲 《清谿钱先生墓志铭》:“ 考亭 于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 姚莹 《论诗绝句》之十二:“ 考亭 异代真知己,特识曾推《感遇》工。”
“考亭”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地理来源与历史背景
考亭最初是福建建阳西南的地名,因五代南唐时期黄子棱(又名黄端)为眺望父亲墓地而建亭,得名“望考亭”,后简化为“考亭”。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在此建沧洲精舍讲学,宋理宗于1244年将其更名为“考亭书院”,使该地成为理学文化中心。
代指朱熹的文化含义
因朱熹与考亭书院的密切关联,“考亭”逐渐成为朱熹的代称。例如明代方孝孺称“绍述考亭为己责”,清代黄宗羲提及“考亭于释老之学”均指朱熹的学术思想。此外,朱熹在福州鼓山讲学时沿用“考亭”之名建亭,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响。
补充说明
《考亭》(kǎo tíng)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考试场所”或“考试中心”,通常指供人进行考试的建筑物。人们在这个地方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如入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
《考亭》的部首是“土”(tǔ),由“干”(gān)和“土”(tǔ)组成,共有8个笔画。
《考亭》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出现。繁体字为「考亭」。
在古时候,汉字《考亭》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思和词性没有变化。古代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或添加一些繁复的装饰,但这并不改变字的本质。
1. 下周我将去考亭参加英语考试。
2. 考亭里的环境很安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考场、考试、考生、考务、考试成绩。
考场、考室、考点、考务中心。
办公室、教室、图书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