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贤士。《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唐 韩愈 《原毁》:“吾尝试语於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良士,国之金玉异物也。”
(2).爵名。 汉武帝 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6*级。参见“ 武功爵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良士汉语 快速查询。
良士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指德行优秀、言行端正的贤人。古代文献中多强调其正直、诚信、守礼的特质,如《论语·子路》载“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体现良士的德行之善。
兼具学识与能力的杰出人才。《荀子·大略》云:“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注疏称“良士”需通晓礼乐法度,具备治国之才。
古代多指士大夫阶层中的贤者(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大夫皆良士”),现代汉语中泛指品德优秀的普通人,阶级色彩淡化。
“良士”常与“勇士”“志士”并列(如《礼记·曲礼》“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或用于对比“小人”(如《尚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
儒家思想中,“良士”与“君子”概念交融,均强调“仁、义、礼”的修养。汉代《白虎通义》释“士”为“事也,任事之称也”,赋予良士以社会责任属性。日语借词“良士(りょうし)”保留此义,特指才德兼备者。
权威参考来源:
“良士”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整理:
贤士、有才能的人
指德才兼备的贤者,常用于古代文献中对品德高尚之人的尊称。例如:
爵位名称
汉武帝时期为奖赏军功设置的爵位,位列第三级,属于“武功爵”体系。
古代典籍
近义与反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白虎通》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徧儛卜师仓玉擦生生储藏醇甿呆头呆脑雕敝滴羞跌屑栋榱蹲跕二婚亲翻白眼封隧工委宫相寡俦轨等鬼井壕沟和布红胡子红沙祜休检谱角觝结爱杰异井户京戏箕山之志九部乐唧啧绢帛困污鲁鱼亥豕卖买麻线道逆耳女肆胚轴裒削钳徒清府劝率入告慴惴四氏学天味条白题扇桥通顺徒隶托虑土犬温莹舞鷄乡胥饷餫闲然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