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风快疾而寒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地裂而氷凝,清风飂冽,霜雪严凝。”
飂冽(liáo liè)是一个形容风声寒冷刺骨或寒风凛冽的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诗文,用以描绘深秋或冬季的萧瑟景象。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解析其含义:
本义
指寒风凛冽、刺骨寒冷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为“风声寒冷貌”,强调风势强劲且伴随低温寒意,如:
“飂冽”形容寒风萧瑟,凛冽刺骨。
(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2卷)
引申义
可延伸形容声音清冷凄切,或环境萧条肃杀。明代《正字通》注:“飂,高风貌;冽,寒也”,二字组合强化风寒交织的意境。
《文选·张衡〈西京赋〉》
“霜刃交而飂冽,旌旗拂而缤纷。”
此处以“飂冽”渲染刀光剑影的肃杀寒气,印证其形容冷峻氛围的用法。
(来源:萧统编《文选》)
清代诗词用例
黄景仁《冬日书怀》诗:
“飂冽北风欺客梦,萧条孤馆闭春寒。”
直接以“飂冽”描写北风的凛冽刺骨,体现其典型气候描写功能。
(来源:《两当轩集》)
现代语境中,“飂冽”多用于文学创作或书面语,需注意:
因未检索到可公开访问的在线词典资源,本文释义及书证均依据权威纸质辞书及古籍文献,包括:
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完整内容。
飂冽是一个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liù liè,由左下包围结构的“飂”与左右结构的“冽”组成,两字均与“风”“寒冷”相关。
基本释义
形容风势迅疾且寒冷刺骨的状态,常用于描写自然环境的严酷。例如古籍中“清风飂冽,霜雪严凝”一句,生动刻画出寒风凛冽、冰霜凝结的场景。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注意:由于“飂冽”生僻性较高,实际应用时建议优先选择“凛冽”“刺骨”等更通用的词汇表达类似含义。
拜谢辩客冰辉播获鸧鸧常姓幨帷成俗传流道床点勘都都磨磨反间计格鲁吉亚人哥子痼没鸿健缓纵花腔腰鼓花莳建除僭礼交竹挟书律接境疾苦惊窜惊奇纪念号九奏绝育慨惜滥劣立命乱心马厩猛戾内幕奴婢鹏海铺班浅尝棋列清况轻怯弃瓢群干软化三年不蜚扫箒星刹尘申戒投卵王傅稳到汶阳川诬词翛忽小陆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