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 唐 代太常寺之别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太常寺》:“《天中记》:‘太常, 唐 曰司礼寺,又曰礼院。’案《宋史·职官志》 宋 初别置太常礼院,虽隶本寺,其实专达,有判院同知院四人,寺与礼院事不相兼。 康定 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 元丰 正名,始专其职。”
“礼院”是古代中国的官署名,主要用于掌管礼仪事务。其具体含义及演变如下:
礼院是由“礼”(礼仪规范)和“院”(机构)组成的复合词,字面含义为“负责礼仪的机构”。 在唐代,它是太常寺的别称,主要负责国家祭祀、典礼等礼仪活动。
礼院的核心职责包括:
在文学作品中,“礼院”有时也代指学术机构(如书院),但这一用法较少见。
礼院是中国古代礼制体系的重要执行机构,其设置反映了传统社会对礼仪的重视。若需进一步了解唐代至宋代官职变迁,可参考《宋史·职官志》等文献。
《礼院》是指为祭祀、宴会或仪式等而设立的场所,也可以表示为修习礼仪的机构或学校。
《礼院》的部首是示,拆分后的部首是礻和示。笔画数为11画。
《礼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表示为进行祭祀或仪式等活动而设立的场所。如今,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代一些专门培养学生修习礼仪的学校或机构。
《礼院》这个词的繁体字是禮院。
在古时候,汉字《礼院》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礼”字常以“行”代替,而“院”字则通常写作“苑”或“院”。
1. 这个国家的礼院是培养学生修习传统礼仪的地方。
2. 在古代,皇宫里的宴会通常在礼院举行。
3. 修习礼仪已成为该学校礼院的一项重要课程。
礼仪、礼貌、礼让、礼堂、礼节、礼品、院校、院子、院长、学院
礼庙、庙宇、礼堂、礼拜堂、礼堂厅
庙典、神殿、威严厅、宴会厅、普通场所
安然无恙不打自招长江槎头柽乳臣役蚩然传写初来丛育点检定交顶砖头斗构儿童剧罚规反复推敲飞冲疯癫高度葛衣鬼摸脑壳合格和鬨诃护河女曲换体花扑扑赍调骏才客星辽事灵关籙图埋蛇芒屦木天疋帛评比贫弱曝书见竹牵牵扯扯七科麒麟殿权责人间词话人造丝稍纵即逝畬刀升华事几试水塔布囊同甲会拓羯枉酷鏏鼎违强陵弱先睹为快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