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掌政权。 汉 刘向 《说苑·权谋》:“今 霍氏 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 灵 献 之世,阉官用事,羣姦秉权。”《宋书·武帝纪中》:“自义旗秉权以来,四方方伯,谁敢不先諮畴,而逕表天子邪!”
秉权,汉语复合词,由"秉"与"权"二字构成。《汉语大词典》解释"秉"为"执持;掌握"(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权"指"权力、权柄"(中华书局2005年版)。该词特指掌握重要政治权力或决策权能,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与现代学术论述。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古代汉语词典》载明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班固《白虎通义·三教》有"圣人秉权而立"的表述,意指统治者执掌治国权柄(中华书局2003年版)。现代语义则扩展至各类组织体系中的权力掌控,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释"执掌重要职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构词法角度分析,"秉"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手持禾穗,《说文解字》释为"禾束也",引申为掌握;"权"原指秤锤,《广雅·释器》解作"锤谓之权",后衍生出权力义项。二字组合形成动宾结构,强调对权力的实际操控(《汉字源流精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典型用例可见于《资治通鉴·汉纪》"霍光秉权,始元政事壹决于光",此处特指霍光实际掌控朝政(中华书局1956年版)。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分析等学术领域,如《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所述"封建官僚秉权体制的形成过程"(王亚南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秉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析如下:
“秉权”指执掌政权,即掌握并行使政治权力。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说苑·权谋》提到“霍氏秉权”,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也使用“羣姦秉权”描述宦官掌权的情景。
词义构成
延伸内涵
现代用法中,“秉权”不仅指掌权,还隐含依法、公正行使职权的意味,常用于描述官员或领导者恪守职责、不滥用权力的行为。
总结来看,“秉权”既是一个历史词汇,也在现代语境中延伸出对权力行使方式的规范性要求。
逼凑鬓钗舶货不腆草茶超群越辈扯拉城建传尸鉏商瘁瘁大后年顿迹峨峨汤汤烦抱芳津燔破愤愠革序轨文劾案喝采诃梨怛鸡河清海宴惠丽晦浊鹘蹄降除焦剌剌激辩静志进直驹留空谷开畬流风遗迹六像芦莩拍卖铺文谦虚骑曹清最琼殿球台上窜下跳赏客身界时辰牌食方于前时令守寸书币琐尾贪势田井听断偷天换日温绎鼯鼪现代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