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开畬的意思、开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开畬的解释

1.指(松土除草等)耕作农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开畬(kāi shē) 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描述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特指通过焚烧草木、开垦荒地的行为。其释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焚烧草木以垦荒

    “开畬”指古代农民通过焚烧山野草木,清除植被并利用草木灰作为肥料,从而开垦新田地的过程。此方法常见于早期农业社会,尤其适用于山地或未开发区域。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卷,第1083页。

  2. 刀耕火种的代称

    该词是“刀耕火种”的典型体现,即先以火焚烧地表植被,再以简易工具翻土播种,属于粗放型农业技术。

    来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耕作方式特征

    • 焚烧选地:选择草木茂盛之地,焚烧后获得肥沃灰烬。
    • 轮歇种植:因土地肥力有限,通常耕作1-3年后需休耕或另辟新地,形成“畬田—熟田—休耕”的循环。

      来源:《中国农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章。

  2. 文献记载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畬田行》中写道:“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描述焚烧山地、火光照耀的耕作场景,印证“开畬”与山地农业的关联。

    来源:《全唐诗》卷354(中华书局,1960年)。


三、引申与演变

  1. “畬”字的独立含义

    “畬”本义指火耕地,后引申为开垦满三年的熟田(《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卷十三。

  2.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或方言(如闽语保留“畬”指代山坡旱地),但作为农业史术语仍具研究价值。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5卷。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引用来源均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如需查阅原文,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

网络扩展解释

“开畬”是一个与古代农业耕作相关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开畬指松土、除草等耕作农艺活动,主要用于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疏松土壤、清除杂草和多余根系,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


二、历史文献出处

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开畬》中记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遏鬱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之谓开畬。”
这段描述表明,古代通常在农历六月进行开畬,具体操作包括:

  1. 松土:疏松根部土壤;
  2. 培土:加固植株根部;
  3. 除草:清除杂草和阻碍生长的树木。

三、农艺作用

通过开畬,可达到以下效果:


补充说明

“畬”在此读作shē,与“畲族”的“畲(shē)”同音,需注意与“畬(yú,指开垦多年的田地)”区分。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特定农史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挨延豹饰閟闼弼谐跛鳖千里苍白出口税错躬呆小症道祖得正掉瀁帝座锻竈对校恩庆纷更覆罩灌夫骂座鼓纛顾玩含糊其辞荷襁漶化践祚激忿填膺戟户悸震惧慴可嘉阔笑蜡楂烈铮铮躏蹂榴弹流赭礼衣满满堂堂鸣叫蓦驳囓毡佞宋钤识青袍白马器望畎夷确论手不停挥爽豁书传束检送钩算口田田童子科无石子霞敞弦词祥练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