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肉鬉 ”。骏马的一种特征。马颈肉端所生鬃毛,倒披一旁,谓之“肉騣”。 唐 杜甫 《骢马行》:“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新唐书·五行志三》:“ 滑州 刺史 李邕 ,献马,肉鬉鳞臆,嘶不类马,日行三百里。” 宋 苏轼 《申王画马图》诗:“肉鬉汗血尽龙种,紫袍玉带真天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 东坡 云:‘……余在 岐下 见 秦州 进一马,骏如牛,项垂胡侧立颠倒,毛生肉端,番人云:此肉騣马也。’”
根据现有资料,“肉騣”一词较为罕见,且搜索结果中仅有极低权威性的提到相关解释。结合信息分析如下:
基本释义
“肉騣”(或写作“肉鬉”)指骏马颈部的一种特征,即马颈肉端生长的鬃毛倒向一侧披散。这一描述可能源自古代对马匹特征的观察,属于生僻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
其他可能性
用户可能误输入了“肉騣”,实际想查询的是中医术语“肉瘿”(甲状腺良性肿瘤)。根据多个权威网页(如、3、5、7),肉瘿表现为颈前柔软肿块,随吞咽移动,与情志郁结、痰瘀凝结相关,需通过理气化痰或手术治疗。
建议:
肉騣,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意为“战马”的残肢。它由四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月、马、支、广,并且它是一个四画字。
肉騣的来源比较有趣。在古代,战争时马匹的数量是战斗力的重要考虑因素。当战马在激烈的战斗中或者长途行军后变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它们的残肢被称为肉騣。这个词汇逐渐演变为一个汉字,用来代表战马战斗过程中受伤或被杀死后的断肢。
肉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肉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肉騣的古代写法为肉骉,在字形上与现代稍有不同。其字形特点是肉的部分在上方,马的部分在下方,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形态。
他们在战场上捡起了一具肉騣,证明敌军的马队曾经经过这里。
肉騣的相关词语包括:肉馕(指一种以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面饼)、血肉横飞(形容激烈战斗场面)、马鞍、马力等。
肉騣的近义词包括:战马残肢、马瘦毛长。
肉騣的反义词为:健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