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喻的意思、博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喻的解释

(1).谓对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孔颖达 疏:“博喻,广晓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

(2).广泛地运用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慎到 析密理之巧, 韩非 著博喻之富。” 周振甫 注:“《韩非子》《内外储》《说林》,多举事例作喻。” 清 王晫 《快说续纪序》:“广引博喻,错襍无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博喻是汉语修辞学术语,指通过连续运用多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多维度阐释同一对象的表达方式。该概念最早见于《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原指教学中的广泛启发,后演变为修辞学中的专业技法。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看,博喻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 密集性修辞:基于《汉语大词典》释义,博喻要求"连用两个以上喻体说明本体",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解析苏轼《百步洪》时,指出其用七种喻体描摹水流湍急,形成"车轮""旋风""闪电"等意象叠加。
  2. 系统性类比:《修辞学发凡》强调博喻需构建逻辑关联的比喻群,不同于简单排比,如《庄子·逍遥游》描写鹏鸟飞行时,连续使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空间比喻,构成完整的宏大叙事体系。
  3. 认知深化:据《古代汉语修辞学》分析,这种修辞通过多维度映射激活读者联想,如白居易《琵琶行》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五种声态比喻琵琶演奏,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通感转化。

经典文献例证可见《宋词鉴赏辞典》对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解析,该例通过三个递进式比喻量化"闲愁"的浓度,被历代评点家视为博喻典范。

网络扩展解释

“博喻”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知识层面的含义

指对各种知识能够广泛而深入地理解。这一释义源自古代典籍《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孔颖达注疏中强调,“博喻”即“广晓”,意为广泛通晓学问,具备为师者的学识基础。

二、修辞手法的含义

指广泛运用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以说明同一本体,又称“连比”。其特点是通过多维度比喻强化表达效果,例如:

  1. 增强形象性:如用“像莲花、海棠叶、葡萄、仙人骑鹤”等多个喻体描绘石乳的形态(杨朔《画山绣水》);
  2. 突出气势:如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形容欢呼声的震撼(鲁光《中国姑娘》);
  3. 深化内涵:如用“播种机”和“大笤帚”比喻话语的教化作用(刘心武《班主任》)。

三、博喻与其他比喻的区别

不同于单一喻体的明喻、暗喻,博喻通过多角度铺陈,更全面地展现事物特征。例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三种意象喻“闲愁”,形成叠加的感染力。

“博喻”既可表示学识的广博,也指修辞手法中多喻体的叠加运用。现代语境下,后者更为常见,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广泛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经典中的释义,可参考《礼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矮矮实实瘢疵半照八裴辈分贬议躃蹩并边并事晨安楚天寸介打钩黨齡帝统钝锤幡洒封境疯子院焚鱼高步高捷革罢闺窦嗥啼红晕驩肰华苹慧黠魂消胆丧蛟龙得水迥非疾言遽色拉大片来俊犂老淋涔驎驹罗汉牀卖评瞒天昧地民怨纳拜鸟窜迁削脐梗麒麟种情绪如鲠在喉尚兀饍饮盛迹式干寿耇邰封天秋条教纬车无生乡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