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陶侃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温 劝 庾 见 陶 , 庾 犹豫未能往。 温 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陶侃 本是 东晋 当时的少数民族 溪族 。 晋成帝 咸和 三年(328年)他已七十岁左右,位至征西大将军,并讨平了 苏峻 之难,建立了大功;然而同时的 温峤 却在背后称之为‘溪狗’。”
(2).动物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溪狗》﹝集解﹞引 陈藏器 曰:“溪狗生南方溪涧中,状似蛤蟆,尾长三四寸。”
“溪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生物学解释:
指向东晋名将陶侃
该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容止》,温峤以“溪狗”称呼陶侃。陶侃出身于少数民族溪族(亦称“傒族”),尽管他官至征西大将军并立下战功,但因门阀观念被同僚轻视。此称呼带有地域与民族歧视色彩,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西士族或百姓的贬称现象。
背景延伸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分析,陶侃的溪族身份使他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遭受排挤,温峤的称呼正是这种社会偏见的体现。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溪狗”是一种栖息于南方溪涧的两栖动物,形似蛤蟆但尾部较长(约三四寸),可能属于蝌蚪或蛙类幼体。此名称现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生物种类。
该词需根据上下文区分:
《溪狗》是一个独特的词汇,它用来形容那些懒散、游手好闲的人。它含有一定的贬义意味,指责对工作和责任不积极认真的人。
《溪狗》的部首拆分为「水(氵)」和「犬」。其中水(氵)表示与水有关,犬表示与犬有关。
《溪狗》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溪狗》一词出自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其中林黛玉在书中曾用此词嘲讽贾宝玉过于懒散逍遥的生活态度。
《溪狗》在繁体字中写作「溪狗」,没有变化。
《溪狗》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溪狗」。
1. 他整天无所事事,真是个溪狗。
2. 这个人太懒惰了,简直就是个溪狗。
溪滩、狗咬、野狗等。
懒汉、废物、懒散。
勤奋、敬业、负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