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帝王或尊者的暴怒的敬称。《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主公暂息雷霆之怒。这 牛皋 是一员勇将,乃是 岳飞 的结义弟兄。”
“雷霆之怒”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léi tíng zhī nù,字面意为“像雷霆一样的愤怒”,比喻愤怒极其猛烈或激烈,常形容人因极度不满而暴怒的状态。
2. 出处与典故
出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据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因辽东太守公孙渊背信弃义,欲发兵讨伐,大将陆逊劝谏时提到“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最终孙权采纳建议。部分文献(如)提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有类似表述,但主流考证以《三国志》为源。
3. 用法与示例
4. 延伸理解
该成语强调愤怒的爆发力与震慑性,类似自然界的雷霆,既体现情绪强度,也暗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部分文献(如)提到其曾用于敬称帝王或尊者的暴怒,但现代多泛指强烈愤怒。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不同文献记载,可查阅《三国志》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雷霆之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愤怒、愤慨之情如同雷霆般猛烈。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件事带来的愤怒和强烈的反应。
《雷霆之怒》的拆分部首是 "雨" 和 "角",分别位于左边和右边。
总共有13个笔画,具体划笔顺为:横、横、横折、竖、横、竖、撇、捺、勾、竖、撇、横、竖。
《雷霆之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和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中,雷霆象征着力量和威严,所以用雷霆来形容愤怒的情绪。
繁体字为 "雷霆之怒"。
根据古代字典和文献记载,古时候写《雷霆之怒》时使用的汉字可能会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思和形象没有太大改变。
1. 这个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展现出了雷霆之怒。
2. 老师严厉地训斥了淘气的学生,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霆之怒。
雷霆犀角、雷霆一击、震怒如雷、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火冲天、愤怒如雷、怒不可遏
平静、冷静、温和、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