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虾蟇子 ”。即蝌蚪。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虾蟆子,曰蝌蚪,一曰元针,一曰元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尔雅翼·释鱼三》:“科斗,虾蟇子也……今俗谓之虾蟇臺,亦谓之虾蟇黏。”参见“ 蝌蚪 ”。
“虾蟆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蝌蚪,即青蛙或蟾蜍的幼体阶段。该词由“虾蟆”(青蛙/蟾蜍的方言称呼)加后缀“子”构成,属于合成词。晋代崔豹《古今注·鱼虫》中明确记载:“虾蟆子,曰蝌蚪”,形容其“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的形态特征。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为成语的用法,比喻能力不足、不被重视的人。例如:“他总被人当作虾蟆子,其实很有潜力。” 此义项多用于口语或特定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提示:蝌蚪在传统文化中常与生命力关联,如《淮南子》将“科斗”列为“水之精”,可见该词兼具生物学与文化双重意涵。如需进一步考证方言用法,建议参考地方志文献。
《虾蟆子》是一个民间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或者形象滑稽可笑。通常用于调侃或嘲笑别人外貌不美或行为可笑。
《虾蟆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虍(虎旁)+虍(虎旁)+虫(虫旁)+子(儿旁),共计13个笔画。
《虾蟆子》一词最早见于明朝的文献,它来源于民间的俚语和俗语,用来形容人的外貌丑陋滑稽。虾蟆子一词在口语和文学中广泛流传,并成为形容丑陋和可笑的代名词。
《虾蟆子》的繁体字为「蝦蟆子」。
在古代汉字中,「虾」字的写法为「蝦」,「蟆」字的写法为「蟆」。
1. 他长得真是个虾蟆子,不好看。
2. 这个小丑穿着那身衣服,看起来像个大胖虾蟆子。
组词:蝌蚪虾蟆、蝌蚪小虾蟆、虾蟆精。
近义词:丑八怪、怪胎、恶鬼、奇形怪状。
反义词:美人、俊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