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通的意思、博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通的解释

(1).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 宋 叶适 《惠州姜公墓志铭》:“二公博通古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女子博通百家二氏(释道)之书,不仅诸经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司马迁 继承 司马谈 家学,又博通古今经学。”

(2).高大挺直。 汉 陆贾 《新语·资质》:“﹝楩柟豫章﹞精捍直理,密緻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博通"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本义 "博"字从十从尃,《说文解字》释为"大通也",本义指知识广博;"通"字从辵甬声,《玉篇》解作"达也",意为贯通无碍。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后汉书·杜林传》"博通经籍"的记载,构成"广博贯通"的复合词义。

二、现代释义

  1. 动词用法:指对多个领域知识的贯通掌握,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为"广泛通晓各类学问"。例: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学博通而尊闻"。
  2. 形容词用法:形容学识渊博且融会贯通的状态,如《辞海》解释为"学问广博且能贯通要义"。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周邦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惟博通故能浑化"。

三、文化引申 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博通"与"专精"构成互补关系。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学问贵能专精,又须博通",体现中国学术追求广博与精深的辩证统一。该词常见于学者传记,如《清史稿·儒林传》载顾炎武"博通经史,精研舆地"。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博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博”指广博、广泛,“通”指通达、通晓,组合后表示学识广博且能通晓多种知识或技能,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贯通能力。

  2. 延伸含义
    在古汉语中,偶尔也指物体高大挺直,如《新语·资质》中描述树木“密緻博通”,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二、历史来源


三、使用场景

  1. 形容学识
    多用于教育、学术领域,如“博通古今”“博通百家”,强调对多领域知识的掌握。
  2. 社会评价
    常见于对学者、文人的赞美,如“博通之士”体现对其才能的认可。

四、相关例句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新序》《新语》等典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纻蟾盘车驾城市总体布局传漏大喊大叫当道撅坑道班调白耳括子方镇丰索河工哄导鸿飞雪爪槐宰黄马袿荒张篁竹画制蔛草晖素昏嫚琥珀孙奸谲谨禀旌善姬人旧仪口戏劳叨冷卿历荚乱端马百六芒炎面塑沐胥奴戮女皇烹轘枰棊贫儒破帽乾风穷尘十字街口熟醉司更卒讨羽条晰題主同欢委策温枕扇席诬衊乡谊销假校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