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举行射礼时唱获者所持的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获旌。岁时共更旌。” 郑玄 注:“获旌,获者所持旌。”参见“ 获者 ”。
“获旌”是古代射礼中使用的专用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举行射礼时,由负责报靶的「获者」手持的旌旗()。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挥动旗帜来示意射箭是否命中目标,相当于古代射箭比赛的信号旗。
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获旌,岁时共更旌。」东汉郑玄注:「获旌,获者所持旌。」()
「获者」是射礼中专司观察箭靶的执事人员,需通晓《射义》并持旌守候于「乏」(挡箭屏风)后,其职责类似现代射击比赛的记分员()。
《获旌》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获得勋章或奖旗。指获得荣誉和奖励的象征。
《获旌》的部首是「⺋」(方)和「旐」(左下),共包含11个笔画。
《获旌》的来源较为简单,「获」为动词,意为「得到」,「旌」则为名词,表示「旗帜、幡」。合在一起,表示「获得奖旗或勋章」的含义。
繁体字中,「获」和「旌」的写法并没有变化,仍然是「獲」和「旌」。
古代的《获旌》用法并不常见,也没有特定的古代汉字写法。因为「获旌」的意义以及组合比较简单,所以多数时候使用现代标准字体即可。
他因为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金牌和特别奖旗。
1. 获奖:表示得到奖励或获得荣耀。
2. 勋旗:表示勋章或奖励所配的旗帜。
3. 武旌:勋章用于军事领域的特殊形式。
1. 得奖:与「获旌」意思相同,表示获得奖励或获得荣耀。
2. 赢得荣誉:表示取得了光荣的成就或荣誉。
1. 输:与「获旌」相反,表示在比赛或竞争中失利。
2. 落选:与「获旌」意思相反,表示未能被选中或入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