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烈的节操。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予与 陇西 李公佐 话妇人操烈之品格,因遂述 汧国 之事。”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且龙神尔,而义风有古圣贤操烈。”
操烈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现结合权威词典释义与文献用例解析如下:
操(cāo)
《说文解字》释为「把持也」,本义指持握,引申为品行、节操。如《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此处「操」即指坚定的道德准则(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注》)。
烈(liè)
《说文解字》:「火猛也」,本义指火势猛烈,引申为刚直、壮烈。如《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者生者,烈士之勇也」,形容刚强不屈的品格(来源:汉典网《古代汉语词典》)。
「操烈」为并列式复合词,融合「操守」与「刚烈」双重含义,特指:
刚正不阿的节操与坚贞不屈的气节,强调人在道德困境中表现出的激烈而正直的品格。
例证: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载:「士有操烈而不可屈者,虽临鼎镬不夺其志」,此处「操烈」形容志士宁死不屈的刚毅情操(来源:中华书局《文史通义校注》)。
词语 | 核心差异 | 用例参考 |
---|---|---|
操烈 | 侧重刚烈与节操的结合 | 多形容忠义之士的决绝 |
刚烈 | 强调性格强硬猛烈 | 性情刚烈,不容冒犯 |
贞烈 | 特指女性守节殉义的刚直 | 表彰贞烈妇女 |
「(张煌言)负操烈之气,蹈刃如饴」,描述抗清将领以刚烈之操守视死如归(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
「操烈」作为历史语境中的道德评价词,凝练了刚毅节操与壮烈气概的双重精神内核,多见于颂扬忠臣义士的文献。现代汉语虽较少使用,但其承载的伦理价值仍具研究意义。
“操烈”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āo liè,主要用于形容贞烈、刚正的节操,尤其指女性坚守道德原则的品格。
基本含义
“操烈”指贞烈的节操,强调人在道德层面的坚定与刚正,常见于古籍中对女性品格的描述。例如:
词义分解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操”的其他含义混淆。
曹主扯白程老笞挞椎胸顿足春旛摧陷当道东道国二浙房长防限腓肠凤彩负诮蝮蛇盖覆岗位公服孤颦毫毛不犯毫彘和比蹇窒佳品基里巴斯晶体纠蓼揫索倨倨聚居駶跳苛小狂犬吠日苦根老古董雷车恋恋难舍连稔凛然不可犯留犊録命貌堂堂命风判閲曝鳃穷口偌大沙岛麝兰申发沈捺食菜事魔书刀烫头屯子王鈇玩误违咈小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