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金銮殿的意思、金銮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金銮殿的解释

(1). 唐 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承恩初入 银臺门 ,著书独在 金鑾殿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 玉堂 、 承明 、 金鑾殿 皆在其间。”

(2).泛指皇宫正殿。 元 白朴 《东墙记》第四折:“脱却了旧布衣,直走上金鑾殿。”《痛史》第二回:“﹝ 贾似道 ﹞到了朝门,不免下轿步行,上到金鑾殿。” 吴组缃 《山洪》六:“皇帝坐在金銮殿上,也免不得百姓说冷话,可是不是呢?”亦省作“ 金鑾 ”。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小臣诚愚陋,职忝 金鑾 宫。”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当时相望不可见, 玉堂 正对 金鑾 开。” 清 郑燮 《荆州亭·江上》词之二:“多少 六朝 闲账,近日渔樵都忘;只是怨 弘光 ,白昼 金鑾 选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金銮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核心场所,原指唐代长安大明宫内的金銮坡建筑群,后演变为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别称。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名称源于“金銮”二字,既指宫殿屋顶鎏金装饰的华贵,又暗含“銮驾”(帝王车驾)的象征意义,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从建筑形制分析,金銮殿采用重檐庑殿顶制式,殿内设九龙金漆宝座,屋顶正脊两端置螭吻兽,檐角排列十只脊兽,均符合《营造法式》中最高等级宫殿规制。据故宫博物院官方考据,现存太和殿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其建筑细节体现《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寝”的都城规划思想。

在政治功能层面,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登基、册封、朝会等国家级典礼的核心场所,《明史·舆服志》载“凡大朝会,百官具朝服,班次由鸿胪寺官导引,入奉天门,至金銮殿前行礼”。清代《钦定大清会典》更明确规定,冬至、元旦、万寿节三大节必于太和殿设仪仗,接受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节朝贺。

作为文化符号,金銮殿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借代皇权,如《全唐诗》收录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戏曲领域则形成“金銮殿”程式化舞台表现,京剧《打金枝》等剧目通过特定唱腔与身段设计强化其象征意义。这一文化意象的传播,使“金銮殿”成为汉语中表达权力核心的经典喻体。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金銮殿”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金銮殿”原为唐代宫殿名,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场所。其名称中的“金銮”象征尊贵,后逐渐演变为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大典的宫殿泛称,并衍生出“极尊贵的地位或权势”的比喻义。


二、历史演变与建筑实体

  1. 唐代起源
    唐代长安城内的金銮殿位于翰林院中,是皇帝与文人议政、著书之地。李白诗句“著书独在金銮殿”即指此。

  2. 明清时期的“金銮殿”
    明清时期,民间常将太和殿俗称为“金銮殿”。太和殿是紫禁城核心建筑,用于登基、大婚、册封等重大典礼,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3. 名称变迁
    明代初名“奉天殿”,嘉靖年间改“皇极殿”,清代顺治时期定名“太和殿”。通俗文学中“金銮殿”的称呼并非官方名称,而是对皇帝正殿的泛化表达。


三、文化象征与文学引用


四、常见误区

需注意:明清皇宫中并无官方命名为“金銮殿”的建筑,这一称呼是民间对太和殿的俗称。唐代金銮殿与明清太和殿在功能、位置上均有差异,需结合历史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筑细节或历史事件,可参考故宫博物院官方资料(来源:、9、12)。

别人正在浏览...

暗门百雷百炼铅暴君便马不露声色藏踪参诘抄録侈君垂饰麤功错衡玚琫靛缸篼笼多方蠭蒙甫白肤浅攻昧晷运含文好逑黉室滑动昈昈会友虎将郊县吉里骨碌竟岁谨敛积粟寄幸赍用量材録用邻比漏刻论柄弥缝其阙明灭僻侧破闷乔样势蛆心搅肚人黎扫榻以待神芝摄氏温度计诗鸿霜霭死子特大城市未一五使霞服憸滑宵程校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