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小徭的意思、小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小徭的解释

供官府杂使的徭役。《三国志·魏志·仓慈传》“ 魏郡 太守 陈国 吴瓘 ……咸为良二千石”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復其小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小徭”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特定术语,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地方官府临时征发的轻役或短期劳役。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小徭”与“正役”相对,具有临时性、区域性特点,通常用于地方水利、驿站维护等公共事务,服役期限较正役更短。

从历史制度层面分析,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时期,百姓每年需服二十日正役,而“小徭”属于法定正役之外的附加征派。《旧唐书·食货志》提到,地方官府在特殊情况下可“量事加役”,但需经朝廷核准,这类加派即被称作“小徭”。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户籍文书中多次出现“小徭三日”“小徭五日”等记载,印证了其短期服役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该制度在宋代逐渐被“差役法”取代,但“小徭”作为特定历史概念,仍见于《文献通考》《唐会要》等典章制度类文献,成为研究唐代基层行政运作的重要切入点(中华书局《唐会要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小徭”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指古代官府征派的轻微劳役或杂务,属于较轻的徭役类型,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的《魏略》提到“復其小徭”,即免除这类杂役。

二、词语构成 由“小”(轻微、次要)和“徭”(劳役、赋税)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轻微的劳役”。

三、历史出处 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注引记载,官府通过减免小徭鼓励百姓读书,侧面反映其作为基层杂役的性质。

四、现代用法引申 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不费力的任务”或“轻松的工作”,用于形容无需繁重付出的劳动场景。

建议拓展:若需了解徭役制度的历史演变,可查阅《魏书·食货志》等文献,进一步对比“正役”“杂徭”等分类。

别人正在浏览...

霸持璧奎冰清水冷禀畏不花不取不易蚕曲愁鬓愁懑除放寸产邨居啖饭道光帝悼痛觰沙大训湩酪督阵沸喧腐朽高厚国式耗资怀来华旷秽荟界路疥骆驼疾棃急溜溜警夜积射绝对真理峻登渴盘陁国壼闱练色立轴蠡酌管窥马鳖梅勒章京末厥难事淖溺怕硬欺软偏听偏信窍凿青箬亲衆诠论赛乌食苹鹿托架外生女畏怖笑不可支笑恰下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