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小徭的意思、小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小徭的解釋

供官府雜使的徭役。《三國志·魏志·倉慈傳》“ 魏郡 太守 陳國 吳瓘 ……鹹為良二千石”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又起文學,聽吏民欲讀書者,復其小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小徭”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特定術語,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地方官府臨時征發的輕役或短期勞役。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小徭”與“正役”相對,具有臨時性、區域性特點,通常用于地方水利、驿站維護等公共事務,服役期限較正役更短。

從曆史制度層面分析,唐代實行“租庸調制”時期,百姓每年需服二十日正役,而“小徭”屬于法定正役之外的附加征派。《舊唐書·食貨志》提到,地方官府在特殊情況下可“量事加役”,但需經朝廷核準,這類加派即被稱作“小徭”。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戶籍文書中多次出現“小徭三日”“小徭五日”等記載,印證了其短期服役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迹釋錄》)。

該制度在宋代逐漸被“差役法”取代,但“小徭”作為特定曆史概念,仍見于《文獻通考》《唐會要》等典章制度類文獻,成為研究唐代基層行政運作的重要切入點(中華書局《唐會要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小徭”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古代官府征派的輕微勞役或雜務,屬于較輕的徭役類型,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的《魏略》提到“復其小徭”,即免除這類雜役。

二、詞語構成 由“小”(輕微、次要)和“徭”(勞役、賦稅)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輕微的勞役”。

三、曆史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注引記載,官府通過減免小徭鼓勵百姓讀書,側面反映其作為基層雜役的性質。

四、現代用法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不費力的任務”或“輕松的工作”,用于形容無需繁重付出的勞動場景。

建議拓展:若需了解徭役制度的曆史演變,可查閱《魏書·食貨志》等文獻,進一步對比“正役”“雜徭”等分類。

别人正在浏覽...

奧竅八威别隝部例寵寄抽檢祿馬大教學論電視差轉台締姻東武斷壁殘垣惡馬梵呗飛駝奮藻伏從洑流浮淫複用夫直高山冠更卒公章還辟虎踔豗頽混然天成江澳奬譽緝報赍敕金鎊金斧君子相凱旋而歸懇切欄幹子酪酸柳七剹流馬蕃民防摹寫甯遫篷樯頻婆裒多益寡饒足散從誓信手扇手賬束置高閣逃遯天尺五望鄉館五矹祥缟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