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茨菰的意思、茨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茨菰的解释

即慈姑。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上:“绰菜夏生于池沼间,叶类茨菰,根如藕条。” 宋 杨万里 《憩怀古堂》诗:“茨菰无暑性,芙蕖有凉姿。” 清 张潮 《江南行》:“茨菰叶烂别 西湾 ,莲子花开犹未还。”参见“ 慈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茨菰(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属泽泻科慈姑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叶子像箭头,开白花,地下有黄白色球茎,可食用”。该植物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泛栽培,民间俗称“慈姑”“燕尾草”。

二、植物学特征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茨菰叶片呈箭形,具长柄;夏季开白色三瓣花,雌雄同株;地下球茎卵圆形,表皮黄白色,富含淀粉。其学名“sagittifolia”源于拉丁语“箭头状的叶子”,形态特征与水生环境高度适应。

三、历史文献记载 明代《救荒本草》详述其救荒价值:“采根煠熟,味甜可代粮”。《本草纲目》载其“苦、甘,微寒”,收录于菜部,强调其“解百毒,消痈肿”的药用特性。清代《授时通考》记载了江南地区的栽培方法。

四、食用与药用价值 现代研究表明,茨菰球茎含蛋白质1.6%、碳水化合物25.7%,以及维生素B₁、胆碱等成分(《中国食物成分表》)。《中药大辞典》记载其具凉血止血、止咳通淋功效,用于治疗咳血、产后血闷等症。江南地区传统食俗中,茨菰常与肉类同炖,尤以“茨菰烧肉”为经典菜肴。

网络扩展解释

茨菰(cí gū),又称慈姑、燕尾草、白地栗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一、植物学特征

  1. 分类与形态
    茨菰属于泽泻科慈姑属,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其叶片呈箭头状,地下根茎末端形成球茎,表面覆薄膜质鳞片,顶端有长芽。花茎直立,开白色三瓣小花,花期7-9月。

  2. 生长环境
    多生于浅水湖泊、池塘、溪流或水田,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及欧洲地区。


二、食用与药用价值

  1. 营养成分
    球茎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B/C及钾、磷、锌等微量元素,被称为“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

  2. 中医功效
    中医认为茨菰性味甘平,可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有辅助疗效,兼具消炎作用。


三、文化寓意

在汉语成语中,“茨菰”比喻言行刻薄刺人,如“茨菰之刺”,源自其多刺的植物特性。

如需更详细的中医药用或种植信息,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汉典、39健康网等。

别人正在浏览...

柏马不厌其繁惭怒草间求活岑春煊成丁逞露乘人不备迟旦充榦雕飕耳孙防寒附耳高虚疙瘩汤瀚灏夹食敬戒浄土禁例金屋之选卷柜局敛陵偪林则徐罗襕甿黎民居谬烂抹面木钩子庞洪匏笙千方万计强梁凄沧圊溷清韵穷袴戚枝驱突屈曳骚情商肆上下剩醉沈审射越市门税疏澹体腔纬地经天委寄文责握椠乌师香片祥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