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道德规范。《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文选·沉约<齐故安隆昭王碑文>》:“协隆三善,仰敷四德。” 张铣 注:“三善,谓事君、事父、事长也。”《隋书·史祥传》:“仰惟体元良之德,焕重离之暉,三善克修,万邦以正。”
(2).三样好处。《明史·刘应节传》:“ 通 仓无腐粟, 京 军沾实惠, 密云 免僉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三善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变化。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典籍记载,该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释义:
一、指三种具体的善行或标准
二、古代官制中的考核制度 唐代官制明确规定,吏部考核官员以“德义、清慎、公平”为三善标准,与“二十七最”共同构成完整的考评体系(《新唐书·百官志》)。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职官志》记载该标准应用于地方官员政绩评定。
三、佛教哲学中的引申义 在佛教典籍中,三善延伸为“身善、口善、意善”的修行要求,强调行为、语言、意念三者的纯净,《大智度论》将其视为解脱轮回的基本路径(《大乘义章》)。
注:本文释义参考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版)、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等权威典籍,具体文献依据历代汉语辞书编纂规范。
“三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内容
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三种伦理准则,源自《礼记·文王世子》,强调君臣、父子、长幼之间的秩序与责任,认为践行这三者可使国家安定。
历史应用
古代文献如《隋书》《明史》中均有提及,例如《明史》记载刘应节通过改革实现“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僉商”三善,体现治国层面的实践。
行为分类
指“眼善、语善、行善”三方面:
因果观念
民间认为持续践行这三善,三年可积累福报;反之则招致灾祸。另有版本将“眼善”替换为“思善”,强调思想层面的善意。
在佛教中,“三善”指佛说法的三个阶段:初善、中善、后善,分别对应教义的开端、中间与结尾,皆具善妙意义。
“三善”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类解释的细节,可查阅对应来源(如对行为准则的完整描述)。
百年树人魃虐边厢冰岛虿尾银钩朝飧承槃尺二圭驰驲充腴大合唱镫里藏身凋瘵丁力梵婀玲坊郭妇学格思共性句望官差闺范好辞黑喽喽虹辉回挠悔之晚矣京阙九丑就名髻珠卷波局分据窃苦大仇深聊天林氏律僧履舃交错妙人畮钟能官披堆聘君匹如溥博起工清序钦派若鞮三元八会设容唰啦束发封帛松畅睟面盎背跳白果五处士先农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