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道德规范。《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文选·沉约<齐故安隆昭王碑文>》:“协隆三善,仰敷四德。” 张铣 注:“三善,谓事君、事父、事长也。”《隋书·史祥传》:“仰惟体元良之德,焕重离之暉,三善克修,万邦以正。”
(2).三样好处。《明史·刘应节传》:“ 通 仓无腐粟, 京 军沾实惠, 密云 免僉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三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内容
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三种伦理准则,源自《礼记·文王世子》,强调君臣、父子、长幼之间的秩序与责任,认为践行这三者可使国家安定。
历史应用
古代文献如《隋书》《明史》中均有提及,例如《明史》记载刘应节通过改革实现“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僉商”三善,体现治国层面的实践。
行为分类
指“眼善、语善、行善”三方面:
因果观念
民间认为持续践行这三善,三年可积累福报;反之则招致灾祸。另有版本将“眼善”替换为“思善”,强调思想层面的善意。
在佛教中,“三善”指佛说法的三个阶段:初善、中善、后善,分别对应教义的开端、中间与结尾,皆具善妙意义。
“三善”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类解释的细节,可查阅对应来源(如对行为准则的完整描述)。
《三善》是一个中文词汇,它的意思是指人们应该追求的三种善行,即仁、爱、善。这三种善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提倡人们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做好事、行善事。
《三善》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口”,分别表示人类和口食;它的笔画数是三画。
《三善》一词最早来自《礼记·礼运篇》,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繁体字为「三善」,在繁体字中,「三」的上部还加了「口」字旁。
在古代,《三善》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字形中,「三」字的上边写成横折状,像是一个倒过来的三角形;而「善」字的下部分右边加了一个「言」字旁,表示良好的言行。
1. 学会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和行善事是做一个有三善之心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2. 遵守道德规范和奉行三善,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组词:
- 仁爱:指人们对他人怀有仁慈和爱心的品质。
- 行善:指做好事、做善行的行为。
- 事业善:指从事仁爱事业的善行,如慈善事业、救助贫困等。
近义词:
- 仁爱:慈善、布施、关怀。
- 行善:善举、善行、善事。
反义词:
- 恶行:不好的行径、邪恶的行为。
- 不善:缺乏善心或不具备善良品质。
阿鼻地狱阿萨姆人雹布鼈壳冰碧踣覆查明禅那充腴楚情吊钱儿洞洽独揽大权敦坐恩结儿时伐德芳醪飞天夜叉凤扆耕耘寒雰皓纱皓足龢会画笥兼爱无私鉴澈基陛旌闾胫然经营惨澹匡纠苦学拦住连绝厘局赂田没出豁平籴七大夫清酌亲任日锻月炼三枿輋民沈脑贳廛耍滑四枝禠祉碎缺讨俏贴运通行马牌托梦玩时贪日无冬历夏鲜卑奴销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