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陉关 。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 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陘关 。”(2) 阳平关 (今 陕西 沔县 西)、 江关 (今 四川 奉节 东)、 白水关 (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 刘禪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阳平 、 江关 、 白水关 。”(3) 平靖关 、 武胜关 、 黄岘关 。在今 河南 信阳 南。《南齐书·州郡志下》:“ 泰始 中,立州於 义阳郡 。有三关之隘。”(4) 溢津关 、 瓦桥关 、 淤口关 。在今 河北 雄县 、 霸县 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 ,以为 霸州 。癸卯,取 瓦桥关 ,以为 雄州 ” 宋 徐无党 注:“ 世宗 下三关, 瓦桥 、 益津 以建州及见, 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闕不书。”(5) 明 代以 雁门 、 宁武 、 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 、 寧武 、 偏头 ……又於 宣 、 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三关者, 雁武 、 宁武 、 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 曲阳 在 居庸 、 紫荆 、 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
(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3).特指下丹田。《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
(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
三关在汉语中主要有三重含义: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原文。
“三关”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山西三关
指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位于今山西东南部,是汉代军事要地,见于《后汉书》记载()。
川陕三关
包括陕西的阳平关(今勉县西)、四川的江关(今奉节东)和白水关(今广元西北),三国时期为蜀国重要防线()。
义阳三关
南北朝时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地势险要,控扼南北交通()。
感官三关
《淮南子》提出“耳、目、口”为三关,强调对感官欲望的节制()。
肢体三关
道家《黄庭内景经》认为“口、手、足”是人体精气运行的关键部位()。
气功三关
武术或气功中指脊柱的尾闾关(尾椎)、夹脊关(背部)、玉枕关(后脑),注重意念引导以疏通经络()。
脉诊三关
指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用于判断脏腑健康()。
小儿指纹三关
食指掌侧的风关、气关、命关,通过指纹变化诊断疾病()。
八卦掌中将肩、肘、腕称为“手三关”,胯、膝、踝称为“脚三关”,强调攻防中的关节控制()。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医学、武术等多个领域的解释,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典籍或权威词典。
百桷白石芝败走鄙识比时拨卷不蔓不支层见迭出岑峭陈辞粗恶帝阍番瓜发涩纷纷扰扰甘棠遗爱广场剧耗尽横眉瞪眼横天厚贶较对瘠立京原铁路锦章开单抗粮狂会枯榆狼烽连班离离灵祉蛮缠谬爲漠然魔杖尼圣前半晌齐徒启业奇正相生去本就末诎体烧炭石散漱芳亭酥软台仆淘濯蹄蹶涕涟推验汪漾问礼文庙问名卧虎先意承指宵旰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