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祖时对祖先的自称。《诗·小雅·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朱熹 集传:“孝孙,主祭之人也。”《礼记·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 晋 傅玄 《晋宗庙歌·夕牲歌》:“祖考降饗,以虞孝孙之心。”《宋史·乐志八》:“开基握符,正位凝命,於万斯年,孝孙有庆。”
“孝孙”是汉语中具有特定礼仪含义的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指祭祀时主祭的孙辈对祖先的自称,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孝道传承。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孝孙有庆”,朱熹注释明确“孝孙”即主祭者。
2. 文化语境 • 礼仪规范:《礼记》记载祭祀时需以“孝孙”自称,体现祭祀礼仪的规范性。 • 身份限定:特指孙辈主祭人,不同于“孝子”(儿子辈主祭),反映传统家族祭祀的辈分秩序。
3. 历史用例 • 晋代傅玄《晋宗庙歌》中“祖考降饗,以虞孝孙之心”,展现其在祭文中的实际运用。 • 《宋史》乐志记载皇家祭祀时使用“孝孙有庆”,说明其官方礼仪地位。
4. 现代延伸 当代传统祭祀活动仍沿用此称谓,如冥钞封包书写“孝孙某某奉寄”。这体现了孝道文化在民俗中的延续性。
建议延伸阅读 若需了解更系统的孝道体系,可参考《孝经》相关内容。
《孝孙》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孝和孙。
孝字的部首是“⼦”,笔画数为四画;孙字的部首是“孑”,笔画数为五画。
《孝孙》一词源于《论语·子罕》:“子曰:‘唯孝友为能竭其力。’”故意指的是尽力孝敬父母、孝顺长辈的子孙后代。
繁体字中,“孝”和“孙”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孝字有时会将“⼭”换为“冂”,即写作“爻”;孙字有时会将“⼭”换为“⺈”,即写作“孫”。
1. 他对父母非常孝顺,被称为一个好的孝孙。
2. 作为一个好的孝孙,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年迈的祖父。
3. 孝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孝顺、孝敬、孝心、孝子。
孝子、孝子孙。
不孝、不孝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