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之高阁 ”。 明 李贽 《读书乐》诗:“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輟歌送哭。”
“束之高屋”是“束之高阁”的常见误写,正确成语为“束之高阁”,指将物品捆起后放置于高处的楼阁,比喻弃置不用或忽视事物的价值。《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谓弃置不用”,《现代汉语词典》补充释义为“比喻放着不用或丢在一旁不管”。
该成语源自《晋书·庾翼传》,原指将书法作品“束之高阁”,后语义扩展。语法上多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如“这份方案被束之高阁,未能实施”。近义词包括“置之不理”“弃若敝屣”,反义词为“物尽其用”“珍而重之”。
权威典籍中,《成语大辞典》强调其引申义为“对事物采取轻视态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从历史语用角度指出其多用于批评资源浪费现象。当代语境中常用于批评政策、计划等未落实的情况,如学术研究指出“30%的企业战略因执行问题被束之高阁”(《管理学报》2023年第5期)。
(参考资料:1.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2.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3. 中华书局《成语大辞典》)
“束之高屋”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shù zhī gāo wū,其含义与“束之高阁”相同,指将物品捆扎后放置在高处的架子上,比喻事物被搁置不用或不再过问。
基本含义
成语通过“捆束后置于高处”的意象,强调对事物的弃置态度,常用于描述有价值的事物(如计划、建议、书籍等)被忽视或闲置的状态。
出处与用法
近义词与辨析
延伸意义
成语隐含对资源浪费或才能埋没的批评,适用于批评管理不善、决策拖延等场景。
该成语以具象动作表达抽象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闲置”或“忽视”的核心语义。具体使用时可参考权威文献(如、2、3)的经典释义。
谙详班簿薄殖卑以自牧壁宫冰澈采拮长白山城阖创置大获全胜斗进读社梵方根蒂巩穴沽保贵节鹤翔桩皇业宦况慧火贿赠呼雉呵卢郊畋经天纬地矜劳金薤寄声季俗酒媪巨鹿峻岨窠名了楼栎樗利刃楼护智碌碌营营满袖春风牧道拟圣骑马带子钦讶穷鸟器实求田丘闉容匿软耳什一之利水口特制题笔铜洗未了因下濑船小品文夏熟夏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