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和牛。《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 唐 韩愈 《获麟解》:“然麟之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2).牛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尊堂病废,不能理家人生产;弟坐食,一无所操作,贤夫妇何为作马牛哉!” 蒋智由 《有感》诗:“凄凉读尽 * 史,几箇男儿非马牛!”
“马牛”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重含义,可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字面指代动物
指“马”和“牛”两种牲畜。例如《书·费誓》中“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即为此意。唐代韩愈的《获麟解》也提到“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强调其自然属性。
比喻辛勤劳动者
用于形容被迫从事艰苦劳动、供人驱使的人。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中“贤夫妇何为作马牛哉”即表达此意。
“风马牛不相及”
源自《左传》,字面指马与牛不同类,引申为事物之间毫无关联。例如:“企业家的提问和诺奖得主的回答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
象征努力与奉献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马牛”可比喻勤奋努力、不怕吃苦的人,如“马牛象征着速度与耐力,形容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2、6)。
《马牛》是一个成语,意为比喻能力、力量出众,或形容事物异常庞大、强大。
《马牛》的拆分部首是马和牛,它一共有12个笔画。
《马牛》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四》一书中,文章描述了齐魏之间的战争,其中提到了赵国的乌林之战。赵国将领孟尝君解决了困扰赵国多年的敌人问题,而乌林城内的士兵纷纷投降,以致赵国力量增强。有人对孟尝君说:“君之马牛何止功乎?”,意思是他的才干远远超过了普通人。从此以后,“马牛”就成为了赞美人能力、力量出众的词语。
《马牛》的繁体字为「馬牛」。
在古代,由于字形演变,写作「馬牛」的时候,常常将「馬」字写作「馬」或「马」,将「牛」字写作「牛」,形状与现代稍有不同。
1. 他在比赛中展现出了真正的马牛之力。
2. 这个项目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真是个马牛不相及的工作。
马勺、马铃、牛饮、牛角、牛棚
能人、强者、顶尖
弱者、无能、庸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