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先秦 诸子百家的著作。《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汉 王充 《论衡·正说》:“ 秦始皇 下其议丞相府,丞相 斯 ( 李斯 )以为 越 ( 淳于越 )言不可用,因此谓诸生之言惑乱黔首,乃令史官尽烧‘五经’,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刑,唯博士官乃得有之。” 章炳麟 《秦献记》:“或曰:‘ 秦 焚《诗》、《书》、百家语在人间者,独博士如故,将私其方术於己,以愚黔首。’”
“百家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主要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等多元思想领域。以下是详细解析:
“百家语”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经典文献。这一表述源自秦代“焚书”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下令焚烧民间所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仅允许官方博士官保存。
在文学语境中,“百家语”也泛指多元化的学术观点或众说纷纭的现象。例如宋代黄庭坚诗句“纵观百家语,浩渺半古今”,即以“百家语”比喻思想浩瀚、流派纷呈。
该词现多用于文史领域,强调对古代思想的综合研究,或比喻意见纷杂、学派林立的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学派或文献,可参考《史记》《论衡》等史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