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捧奏表。《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时值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賫表进哀朝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没奈何,你且权充个賫表官罢。”
“赍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jī biǎo,字面指“携带书信或信物”。其中“赍”意为携带、持送,“表”特指古代臣子呈递给君主的奏章或书信。
二、具体用法
古代语境
主要用于描述官员持奏表进京呈递的行为,强调对重要文书的郑重传递。例如《二刻拍案惊奇》提到“两司例该一人赍表进贺”,清代《桃花扇》中也有“权充赍表官”的表述。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携带重要物品或信息的动作,例如“使者赍表远赴他国”这类描述。
三、相关词汇
该词常与“行赍居送”“表里山河”等成语关联,体现古代文书传递的礼仪性。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桃花扇》等古籍原文。
赍表(jī biǎ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带着表和信件前往。它的本义是指古代官员出使时所佩戴的表章。
赍表的拆分部首是贝(贝贝旁),总共包含13个笔画。
起初,赍表意指将印信挂在胸前,具有官方身份证明的作用。后来,随着官员出使的需求增加,赍表一词逐渐引申为携带表和信件前往。
赍表的繁体写法为「賫表」。
赍表在古代写法中,“赍”字的上部为“车”字偏旁,下部为“贝”字偏旁,表示携带、运送之意;“表”字则为象形符号,表示挂饰、胸章之意。
他准备了一封信,赍着表前往省长办公室。
赍信、赍遗、赍函、赍帖等。
披身、悬印、佩带。
归还、收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