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蒲苇为杖,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 三国 魏 曹植 《对酒歌》:“蒲鞭苇杖示有刑。”《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南阳 苇杖未足比其仁, 潁川 时雨无以丰其泽。” 吕延济 注:“《韩诗外传》云‘老蒲为苇’也。苇杖即蒲鞭也。”参见“ 蒲鞭 ”。
“苇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刑罚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苇杖”指用蒲苇制作的杖具,象征性地用于刑罚,主要目的是示辱而非造成严重伤害。这种工具体现了古代“刑罚宽仁”的理念。
苇杖体现了古代法律中“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教化优先于惩罚。例如《韩诗外传》注释提到“苇杖即蒲鞭”,进一步说明其作为象征性惩戒工具的地位。
苇杖不仅是一种古代刑具,更承载了儒家仁政思想,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中对人性化司法的追求。
《苇杖》这个词指的是一根由苇子制成的杖。它通常用作支撑、行走或戏剧表演等活动中的道具。
《苇杖》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分别表示草和木。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苇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较为繁复。然而,《苇杖》在繁体中仍然保持相近的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苇杖》为例,古时候的写法相对复杂,其中“苇”字的上部大致呈现苇草的形状,而“杖”字的构造与现代基本一致,但笔画相对繁琐。
1. 他手握着一根苇杖,稳定地跳过了溪流。
2. 在舞台上,演员手中的苇杖增添了戏剧的氛围。
苇席、苇编、苇草、苇笛、苇丛
芦杖、蒲杖
金杖、银杖
百万雄师背肐拉子贝装边撩徧知表字餔歠巢倾卵覆吃诟舂杵大雨銱子帝释的证发咒赶脚给赡惯常官牒过了庙不下雨过身过逾红丝石猴年华荣毁荡慧觉护甲骄僭诘轧饥苦金斗记诵究理就试遽容开业馈养厘米洛阳生虑恐猫睛鸟都骈肩接迹普度大会浅薄怯滞穷精悫愿群山散水生期岁序更新酥酡退旅进旅外骨误笔雾乱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