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苇杖的意思、苇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苇杖的解释

以蒲苇为杖,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 三国 魏 曹植 《对酒歌》:“蒲鞭苇杖示有刑。”《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南阳 苇杖未足比其仁, 潁川 时雨无以丰其泽。” 吕延济 注:“《韩诗外传》云‘老蒲为苇’也。苇杖即蒲鞭也。”参见“ 蒲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苇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苇”与“杖”两部分构成。从词性来看,该词属于名词,指代用芦苇茎秆制成的棍状器物。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中空且坚韧,“杖”则为古代对棍棒的统称,二者结合后专指以芦苇为材料的特殊工具。

从历史演变角度,苇杖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礼记·檀弓下》提到“苇杖”为古代丧礼中替代丧棒(苴杖)的简朴器具,象征服丧者的哀戚之情,因芦苇材质轻且易损,暗喻“哀不重身”的礼制思想。至汉代,《说文解字注》补充其用途扩展至刑具领域,因芦苇质地较竹木柔软,多用于象征性责罚,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念。

文化意义上,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引《风俗通义》记载,苇杖曾作为民间巫祝仪式中的法器,取其“中空通灵”的特性,用于驱邪或祈福活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该词在唐宋诗词中常借喻脆弱易折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的“苇杖声中一岁除”,即以苇杖暗喻时光易逝。

当代语境下,苇杖作为实体器物已鲜少使用,但在方言调查中,华北部分地区仍保留“苇杖赶牲”的农谚,指代用芦苇杆驱赶牲畜的传统耕作方式,相关语料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网络扩展解释

“苇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刑罚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苇杖”指用蒲苇制作的杖具,象征性地用于刑罚,主要目的是示辱而非造成严重伤害。这种工具体现了古代“刑罚宽仁”的理念。

历史与出处

  1. 象征性刑罚:与“蒲鞭”(用香蒲草制作的鞭子)类似,苇杖常用于官员或士大夫阶层的惩戒,既维护法律威严,又避免严酷体罚。
  2. 文献记载:
    • 三国时期曹植《对酒歌》提到:“蒲鞭苇杖示有刑”,表明其作为刑罚工具的存在。
    • 南朝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中,用“南阳苇杖”比喻统治者的仁德。

文化意义

苇杖体现了古代法律中“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教化优先于惩罚。例如《韩诗外传》注释提到“苇杖即蒲鞭”,进一步说明其作为象征性惩戒工具的地位。

苇杖不仅是一种古代刑具,更承载了儒家仁政思想,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中对人性化司法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恤贫卑官背光膑脚长籍淳意词説从征促辔大蔟颠败第二性征地球物理学都威仪顿缨独擅胜场风翔鲠切故宇厚德载物画蛇嗟来之食锦簇花团静路克励控咽老样子凉丝丝连踵猎具力术卤壶骂骂括括贫宗辟土千籁铨授儒乡烧盘舍声场事威识文谈字刷闹输纳説口嘴松寮松爽随机随兴腾虬讬身完了为渊敺鱼,为丛敺雀文业蜗虫五会鲜完崄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