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讬死的意思、讬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讬死的解释

道教称修道者死去为魂魄升仙而去,遗下躯壳,并非真死。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张子房服金丹而死》:“ 梁 陶宏景 《真誥·稽神枢》第四篇云:‘服金丹而告终者, 臧延甫 、 张子房 、 墨狄子 是也。’按其意并谓是尸解,託死非真死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讬死"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结构与历史语料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讬"为"托"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作"寄也",本义为寄托、假借。《汉语大词典》收录"托死"词条,释义为"假托死亡"(《汉语大词典》第9册,第1235页)。"死"在甲骨文中象人跪拜于朽骨旁,本义指生命终结,后衍生出"极度""静止"等引申义。

二、语义组合 该词属动宾结构复合词,字面解作"假借死亡状态"。具体应用包含两种语境:

  1. 生物学层面指动物假死现象,如《酉阳杂俎》载:"负鼠遇险则托死",此状态在《中国动物志》称为"强直性静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1年修订版)
  2. 社会学层面指诈死避祸,如《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述:"申包胥托死遁秦",此用法在《战国策校注》中亦有佐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三、语用特征 该词多现于明清白话小说,现代汉语中已被"诈死""装死"等通俗说法取代。但在文献学领域仍具研究价值,如《金瓶梅词话》第62回"托死瞒名"的表述,反映了明代市井语言的修辞特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讬死”(tuō sǐ)是道教中的一个特殊概念,指修道者通过特定方式实现肉身“假死”,魂魄升仙的过程。以下是具体解释:

  1. 词义解析
    该词由“讬”(寄托、假托)和“死”组成,字面意为“假托死亡”。道教认为修道者通过服丹、坐化等方式离世时,并非真正死亡,而是魂魄脱离肉身飞升成仙,留下的躯壳仅是表象。

  2. 道教背景
    道教追求羽化登仙,将修道者的死亡视为“蜕去凡胎”。这种观念体现了道教对生命超越性的理解,强调肉身消亡与精神永存的二元性。

  3. 文献例证
    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三钞·张子房服金丹而死》中记载,张良(字子房)服用金丹后“讬死”,实为成仙,印证了道教这一信仰的实践。

  4. 文化意义
    此概念反映了古人追求长生与超脱的生死观,与“尸解仙”“兵解”等道教术语同源,是研究宗教哲学和古代生命观的重要切入点。

注: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道藏》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挨倚鄙袒播音室不渎参光春葩丽藻大岘雕梁画栋分而治之风变否戾蝮虿拂袖龟钮归政杭嘉湖蚝浦黄门北寺狱火纸煤僥战家粟京兆鸟鲸舟畸胎樛流救穷磕碰空霜狂佻魁跣来意猎古调廪库流响漏阙略多于绿茶马角潘将军泼凶凶铅汞前令巧夺天工畦户青祝软洋洋深淳省字嗜进水砻疏勺蜀子隼旆太无铜壶滴漏文德殿窝里斗悟明无神论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