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拴住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庆氏 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 杜预 注:“束,绊之也。”
(2).驾御马。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 山戎 、 孤竹 ,束马景从伐罪弔民,一匡靖乱。” 北齐 魏收 《后园宴乐》诗:“束马轻 燕 外,猎雉陋 秦 中。” 唐 薛逢 《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部落酋长等》诗:“束马凌苍壁,捫萝上碧岑。”
(3).包裹马足,以防滑跌。形容山路险隘难行。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蜀 路何悠悠, 岷 峰阻且脩……长途看束马,平水见沉牛。”《新唐书·高适传》:“ 平戎 以西数城,皆穷山之颠,蹊隧险絶,运粮束马之路,坐甲无人之乡。” 宋 陈亮 《酌古论·邓艾》:“使 瞻 能拒束马之险,则 艾 将不战而自沮。” 清 汤右曾 《辰龙关》诗:“束马悬厓险,关门鬱不开。”参见“ 束马悬车 ”。
"束马"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一、基本释义 指包裹马足以利山行的古代行军措施,见于《汉语大词典》对"束马悬车"的注解。该词源于先秦时期军队穿越险峻山道时,用布帛缠裹马蹄防止滑跌的防护手段,后延伸为形容路途险阻的固定搭配。
二、典故溯源 该词最早完整形态见于《国语·齐语》:"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记载管仲助齐桓公征战时采取的特殊行军方式。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管子》时,特别强调"束马"是古代车战时代应对崎岖地形的标准战术。
三、语义演变
四、辨析要点 需与"驷马"严格区分,《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指出:"束"强调约束捆扎的动作形态,而"驷"侧重数量单位描述,二者虽同涉马匹,但语义范畴迥异
注:本文参考文献均引自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发行的专业辞书及古籍注本,具体书目版本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查询检索。
“束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拴住马或束缚马匹
驾御、控制马匹
包裹马足以应对险路
例句参考: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但在描述古代行军、山地交通时仍具表现力。
傲世百闻不如一见罢癃陂障拨火棍仓仓皇皇尘根捶句邨舍打虎牢龙大经胆大心细帝运冬华都料匠洏洏翻筋斗凡器发荣光电归妻酣叫汗牛充栋黄发儿齿胡卢蹄胡帽犀昏眊江浒交厝机捕官结冰既而缉柳缉拏紧缩肌衄诘屈磝碻可丁可卯,可丁可卯儿科室寇先拦不住力人卤钝梦兰皿器凝滑蜺云钳形攻势轻师仁董散剽三洒色艺双绝视秩受益衰靡书檄吞并悟悦夕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