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公望 吕尚 的别名。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又有不因众誉而获大贤,其 文王 乎!畋於 渭水 边,道遇 姜太公 ,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钓。”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谁都知道这是 姜太公 的声音,岂敢不听。”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与文化象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身份与称号 姜太公本名姜尚(或吕尚),字子牙,商末周初军事家、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因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为齐国始祖,后世尊称他为「齐太公」「师尚父」。唐宋时期被追封为「武成王」,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
二、核心成就
三、传说与象征
四、补充信息 其生卒年存在争议(约前1136-前1015年),享年逾百岁。著作《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军事理论影响深远。
(完整信息可参考、5、8、10、13等来源)
姜太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姜的拆分部首是女,共包含9个笔画;太的拆分部首是大,共包含4个笔画。
《姜太公》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传说中的人物姜子牙,他是商朝晚期周武王的重要军事将领和辅佐者。他在西周建立之后,被封为「太公」,成为一个地位崇高的贵族。因此,「姜太公」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来形容有智慧、经验丰富的长者。
在繁体字中,「姜太公」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古时候汉字对于「姜太公」的写法与现代简体字有些不同。其中,「姜」字相对而言比较接近于现代写法,但「太公」则分为两个字分别写成「太」と「公」。
以下是一些使用「姜太公」的例句:
1. 他的智慧和经验使他堪称现代版的姜太公。
2. 他有着姜太公般的睿智,被称为团队的智囊。
3. 这位领导者像姜太公一样,以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智慧。
与「姜太公」相关的组词有:姜公、姜爷、公公、太爷、公太、太姜。
与「姜太公」意思相关的近义词有:贤者、智者、长者、智慧之人。
与「姜太公」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是:愚笨、无智、幼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