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是则的意思、是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是则的解释

虽则;虽然。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是则无妻我身自不由己,须有爹妈在家乡尤未知。”《宋元戏文辑佚·王祥卧冰》:“是则冒寒途路遥,顺父母颜情,怎敢辞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是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其核心功能是承接上文并引出推论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么""因此""这样一来"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著作的详细解释:


一、词性结构与语法功能

  1. "是"的指代性

    "是"在此结构中作代词,用于复指或总结前文所述内容,相当于"这""这样"或直接指代前句所述事件。例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 若前文强调"孝悌为仁之本",则"是"指代这一观点。

  2. "则"的连词性

    "则"为承接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引出基于前文条件的推论、结果或后续行动。例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则"连接"学而不思"与"罔"的因果关系。

  3. 组合意义

    "是则"整体构成"既然这样,那么……"的逻辑链条,强调从前文必然推导出后续结论。

    公式表达:

    $$ text{前文条件} + text{是则} + text{推论/结果} $$


二、语义与语用特点

  1. 逻辑推理性

    多见于议论文体,体现严密的因果论证。如王引之《经传释词》指出:"是则,犹言‘是故’或‘然则’",强调结论的必然性。

    例: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则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论积贮疏》)

    → 由"民不足不可治"推导出"积贮为治国根本"。

  2. 承上启下性

    在语篇中起衔接作用,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说明:"‘是则’承前省略主语,使行文简练"。

    例: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则求位之道,在修己而已。"

    → "是则"替代前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引出"修己"的结论。

  3. 语气强化性

    通过复指前文增强论证力度,常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与唐宋古文。如杨树达《词诠》称其"申说事理,语势遒劲"。


三、经典文献例证

  1. 《孟子·滕文公上》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则王者之民也。"

    → 由教化成效推导出"此即王道之民"的结论。

  2. 柳宗元《封建论》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是则失在于制,不在于政。"

    → 通过前文分析,归结为"制度过失而非政令问题"。


四、现代汉语的演变

"是则"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作为固定结构使用,其功能被"那么""因此""由此可见"等替代。但理解该结构对解读古籍、研究汉语史有重要意义,如王力《古代汉语》将其列为"常见复音虚词"。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华书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杨树达《词诠》(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是则”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是则”表示“虽则;虽然”,用于表达让步关系,常见于宋元时期的戏曲或文献中。例如:

二、构成与用法

  1. 结构特点
    “是则”由“是”(表肯定)和“则”(表转折)组合而成,整体表达“虽然……但是……”的语义,多用于句首引出前提,后文常伴随转折或补充说明。

  2. 语境特征
    主要用于古代白话作品,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仿古文体或特定方言中可能保留类似用法。

三、与“则”的关联

单独看“则”字,其核心含义为准则、规范,引申为连词表示因果、转折或判断(如“闻过则喜”“此则余之罪也”)。但“是则”作为固定搭配时,语义更偏向让步关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则”的详细含义(如准则、连词用法等),可参考汉典或语言学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八傍接北正不上台盘苍苍长行冲风椿庭萱草堂单产倒卓掉鬼动手断盗端介饭肴公卿环遶换热器诲盗火寸户贴贱斥加元攲侧捷报频传界境金靥救灭棘轴可听夸嫮暌索苓耳流口水乱失煤砟子梦中闷海愁山谬爲凝鍊盘根跑马占圈平午仆仆亟拜铅丹情故青禁客穰岁容悦善顺舍讲圣会始作俑者帑簿陶匏抟炉頽澜蚊雷霄鸿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