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胙的意思、祭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胙的解释

祭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膰焉” 晋 杜预 注:“膰,祭肉。尊之,故赐以祭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胙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祭”与“胙”组合而成,特指古代祭祀仪式中供奉神灵的肉食祭品,后引申为祭祀后分发给参与者的福肉。其核心含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祭祀供品

    “祭胙”指祭祀时献给神灵的牲肉。《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胙,祭福肉也。祭胙即祭祀所用之肉。” 古代以牛、羊、豕等牲畜为“太牢”或“少牢”,祭祀后将其肉分食,象征神赐福禄。

  2. 分福仪式

    祭祀结束后,主祭者将胙肉分发给宗族成员或臣属,称为“散胙”。《左传·僖公九年》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即周天子赐祭肉于诸侯,以示尊宠与共沾神恩。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三、文化内涵

  1. 神人沟通媒介

    胙肉被视为神灵享用的祭品,分食胙肉象征神赐福气降临。《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即以祭肉维系宗法关系。

  2. 权力象征

    天子赐胙是分封制度的重要礼仪,如《史记》载周武王“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其中“班赐”即包含祭胙分配。


四、文献例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3.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祭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祭胙(拼音:jì zuò)指古代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肉。在祭祀活动结束后,这些肉常被分发给参与者或尊贵者,以示神灵的赐福与尊崇。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记载,晋代学者杜预注解“膰”时提到:“膰,祭肉。尊之,故赐以祭胙。”。这说明祭祀后分赐祭肉的行为,是表达对神灵和受赐者尊重的礼仪。

文化意义

  1. 祭祀功能: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物品,祭胙承载着人与神灵沟通的象征意义。
  2. 权力象征:分赐祭胙的行为常与政治权力相关联,例如君主通过赐胙强化统治合法性(“胙”通“祚”,有君位之意)。
  3. 福佑内涵:因“胙”本身含“福佑”之义,接受祭胙者被认为会获得神灵庇佑。

该词现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和文化史相关论述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左传》及杜预注疏系统。

别人正在浏览...

白犊魃虐绷索残醉察访嗔忿充填初步赐冰打合道貌典重钓文鈎仿洋分非高坐格式塔心理学龟背锦诡遇故老衡緫黄金时代鹄衣讲时钟讲幄嘉庆子嘉泽孑裂藉敛脊膂积气连棒緑酃眉欢眼笑眉尾名片柰桃纳石醲郁扒犁盘山蕲茝轻黄屈滞人命官司舍匿申减申束适长公主失德水肿束水四铢素放贪权梃子维苏威火山五戎无往不复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