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憸士的意思、憸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憸士的解释

奸邪的人。 清 方宗诚 《<古文简要>序》:“圣君贤臣平地成天之绩,良将循吏拨乱反正之功,暴君污吏、小人憸士惑世诬民之事……苟非有文以纪之,则又何以昭法戒,而使后之人多识多闻以畜其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憸士(xiān sh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特指奸邪不正、善于谄媚奉承的小人。其核心含义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形容品德卑劣、行为不端的佞臣或投机者。以下从释义、字源、典籍用例等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字义分析

  1. 憸(xiān)

    • 本义:奸邪、谄媚。《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憸”,但《玉篇·心部》释为“憸,诐也”,即偏颇不正之意。
    • 引申义:
      • 阴险狡诈(如《集韵》:“憸,险也”);
      • 阿谀奉承(如《正字通》:“憸,佞也”)。
    • 构字逻辑:从“心”(表示心理活动)、“僉”(众人皆同,含附和之意),暗示迎合众人以谋私利的心理。
  2. 士(shì)

    • 原指有才能或地位的人(如“士大夫”),此处引申为“一类人”,与“憸”组合后特指品行低劣之徒。

二、典籍用例与语境

  1. 《尚书·周书·秦誓》(传世文献最早用例)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后世学者认为“冒疾”即“媢嫉”,与“憸”义近,宋代蔡沈《书集传》释此段时明确提及“憸人”为奸佞者。)

  2. 《明史·奸臣传》

    虽未直接使用“憸士”,但列传中描述权宦、佞臣时多用“憸邪”“憸狡”等词(如评严嵩“怙宠弄权,揣摩上意,憸狡无比”),可印证其语义。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憸士:奸邪小人。

    引《尚书》例证(见前文),并释“憸”为“奸邪,谄佞”。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2. 《辞源》(修订本)

    憸:邪佞。

    引《旧唐书·李宗闵传》:“憸夫利口,险诐颇僻。”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使用场景

该词属文言遗存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


结论:“憸士”是承载强烈道德批判的古语词,其语义核心聚焦于以谄媚、阴险手段谋利的卑劣之徒,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小人”对立的价值判断。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憸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xiān shì
释义:指奸邪的人。该词带有贬义,常用于形容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之人,尤其指在德行或立场上存在问题的士人群体。

出处与用法:
在清代方宗诚的《<古文简要>序》中,作者将“憸士”与“暴君污吏”“小人”并列,强调其“惑世诬民”的特点,体现了该词对品行不端者的批判意味。古代文献中,“憸士”多用于政治或道德层面的贬斥,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补充说明:
“憸”字本义为奸邪、谄媚(《说文解字》释为“诐也”),与“士”组合后特指具有学识却德行有亏之人,这类用法在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评判体系中较为常见。

若需进一步考证其他古籍用例,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为功名綳瓷不宿扯大醇醉丹翘道典堆山积海恩政二次三番放弃风潦拂髦赋食格尚冠古劀杀顾言黑早禾蕈树会猎将器饯花脚碓劫掳介焉姬姜金匮石室僦舍九蒸三熯决舍剧州傫如丧狗敛弛领结马背学校明命脑门旁趋陪宾平富乾杯钤奴奇骨青羌坂秦庭朗镜亲贤远佞弃之敝屣若之何捎信霜序讨练腾夷调喉舌屠絶委畀无计奈何相信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