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舍的意思、决舍的详细解释
决舍的解释
见“ 决捨 ”。
亦作“ 决舍 ”。弃绝;离弃。 唐 韩愈 《与崔群书》:“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復决捨。”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垂死而深以恋恋老母、与诸师友不能决捨为恨,尤可悲也。” 清 袁枚 《峡江寺飞泉亭记》:“余年来观瀑屡矣,至 峡江寺 而意难决舍,则 飞泉 一亭为之也。”
词语分解
- 决的解释 决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决江疏河”。 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决。 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决不后退。 决定最后胜败:决赛。决战。
- 舍的解释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姓。 取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决舍”属于古汉语中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需从字源及文献用例进行考释。根据《汉语大词典》(第2版)的收录,该词由“决”“舍”二字构成:
- “决”本义为疏通水道,后引申为裁决、断绝,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决渎于殷周之间”;
- “舍”原指房舍,动词化后表舍弃,《说文解字》注“舍,释也”,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二字合用时,“决舍”在古籍中多指决断后的舍弃行为,强调经过思虑后做出放弃的抉择。例如宋代《朱子语类》有“处事当决舍处,须是斩截”的用例,体现其“果断弃置”的语义特征。
该词现代汉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哲学文本时仍具学术价值。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1568页对“决”字引申义的解析,以及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第三册“舍”字的训诂学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决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ué shě(部分文献中也标注为jué shè),其核心含义是“坚决舍弃或离弃某事物,做出果断的选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决”(决定、决断)和“舍”(舍弃、放弃)组合而成,强调在矛盾或选择中果断行动。
- 核心意义:指面对多种选择时,经过权衡后坚定地放弃某些选项,体现决断力和取舍的勇气。
二、文献用例解析
-
古代用法:
- 唐代韩愈在《与崔群书》中提到“因不复决舍”,描述因未发现重大过错而不忍断绝关系,体现“决舍”的复杂性。
- 清代戴名世在墓志铭中以“不能决舍为恨”,表达临终前对亲人师友难以割舍的遗憾。
- 袁枚在游记中通过“意难决舍”描述对景色的留恋,突显情感与理性抉择的冲突。
-
现代应用:
- 文学改编中,如舍弃《红楼梦》后40回不符合原著的结局,体现对原作精神的坚持。
- 情感选择中,如形容后羿对嫦娥的犹豫不决,或男女在感情中的不同取舍态度。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 适用情境:多用于描述重大决策(如事业、情感、道德抉择),或表达对难以割舍事物的挣扎。
- 近义词:当机立断、弃若敝屣;反义词:优柔寡断、藕断丝连。
- 注意:部分文献中“决舍”与“决舍”为异体写法,含义相同。
四、总结
“决舍”不仅是一个行动描述,更蕴含了人类在面对取舍时的心理矛盾和文化价值观。从古代文献到现代语境,它始终体现着决断的艰难与必要性。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誖逆扁骨哺禄称兄道弟充足理由律大春倒投點收独说伐命放出犯忌凡木非道德行为丰草长林风雨如晦负数庚癸诺艮维广覃固蔽觚牍故井含气伽利略落体实验交加借券荆笄寖陋就范机座峻言坎炁龙汉鹿纵緑罗马表卖倒蒙涌拟抵抢案千里棹钱筒挈臯轻慢轻悄悄清清楚楚蹊桃日禺儒席绳床瓦灶声誉沈周石胆树功松社现反先声后实宵雅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