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嶮澁 ”。险阻艰难。 晋 潘尼 《迎大驾》诗:“世故尚未夷, 崤 函 方嶮澁。”《新唐书·杜如晦传》:“是时栈道为 山南 石君涉 所毁,天子间关嶮澁, 让能 未尝暂去侧。” 宋 张耒 《孙彦古画风雨山水歌》:“鞭驴疾驱者谁子,石路嶮涩驴凌兢。”
"崄涩"(xiǎn s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两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险阻艰难,多用于形容地势险峻、道路难行或处境困顿。其中,“崄”同“险”,表示高峻、危险;“涩”在此处引申为艰涩、不顺畅。例如《文选·潘尼·迎大驾诗》中的“崤函方崄涩”,即指崤山与函谷关地势险要难行。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文言或古汉语词汇,多出现在历史典籍或诗词中。如需进一步了解“涩”的单字含义(如“不光滑”“艰涩”),可参考《说文解字》对“涩”的解析。
崄涩(xiān sè)是一个汉字词汇,由“崄”和“涩”两个字组成。
“崄”是由部首山和少数民族字“干”组成的汉字,总笔画数为13。在繁体字中则写作“巔”。它的意思是山峰高耸。
“涩”是有部首水和副词旁“摄”组成的汉字,总笔画数为11。在繁体字中则写作“澀”。“涩”的意思是涩口,口感难以咽下,或指某些东西的味道或质感粗糙。
“崄涩”的来源并不是很明确,但据考据,这个词出现在古代文献《荆楚岁时记》中,描述湖北地区的山水景色。后来,这个用来形容山水景色的词汇逐渐被引申为形容文字、文章或言辞难以理解或晦涩难懂。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字形有细微差别,例如“崄”可能会写成“山干”,而“涩”可能会写成“水摄”。不同的字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风格。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崄涩”这个词: 1. 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崄涩难懂,我读了好几遍也没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 2. 这幅画的风格很崄涩,需要用心才能读懂其中的意境。
与“崄涩”相关的组词有: - 崄峭(形容山峰陡峭) - 涩口(形容口感涩) - 涩浸(形容遭受困扰) - 涩云(形容天气阴沉) - 峭拔(形容山势高耸)
与“崄涩”相近的词语有晦涩、艰涩、难解、晦暗。
与“崄涩”相反的词语有简明、明了、通俗、易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