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磨礲 ”。亦作“磨垄”。1.磨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下》:“ 枚乘 有之:磨礱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唐 黄滔 《书怀寄友人》诗:“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礱近。” 清 钱谦益 《保砚斋记》:“以磨礲比德焉,以介石比贞焉。”参见“ 磨礱砥礪 ”。
(2).磨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楩柟,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礱。”《太平广记》卷三九八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赵州 石桥甚工,磨壠密致,如削焉。”一本作“ 磨礲 ”。 宋 黄庭坚 《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诗:“磨礲顽钝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沧溟见梦》:“ 愚山 适将往南山购石,见墓道间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 郭沫若 《赠朝鲜同志》诗:“江山锦绣三千里,寳剑磨礱十万横。”
(3).磨练;切磋。 唐 刘禹锡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诗:“磨礱老益智,吟咏閒弥精。” 宋 陆游 《示友》诗:“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日以师道磨礲学者,昼夜辨析,谆谆不懈。”
(4).折磨。 明 陆采 《明珠记·别母》:“薄命合遭逢,自古佳人,偏受磨礱。”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数载飘零似转蓬,为恩情多少磨礱。”
磨砻(mó lóng)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工具本义与抽象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工具本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磨”指石制碾碎器具,“砻”为竹木制脱壳农具,二者合称泛指谷物加工工具。这一释义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天工开物》记载“稻谷去壳,先用砻破,再以磨碾”,反映其在传统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抽象引申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引申为“反复锤炼”的比喻义,既可指器物打磨(如“玉不琢不成器,剑不磨砻不利”),更常用于形容意志或技艺的磨练。北宋《朱子语类》载“学问须磨砻浸灌”,强调治学需持续精进的过程。该词在成语“磨砻淬砺”中保留此喻,表达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文学应用
诗词中常取其动态意象,如唐代刘禹锡《砥石赋》“法似磨砻,久当成功”,喻指时间积累下的质变过程。这种用法在明清小说中演变为对人生历练的文学化表达,如《醒世恒言》中“少年磨砻心性”之说。
“磨砻”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以下为综合解释:
磨石
指用于研磨的工具或材料。
例: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磨砻不见其损,有时而尽”,此处以磨石比喻事物的损耗。
磨治
表示精细加工或雕琢的过程。
例:汉代赵晔《吴越春秋》描述木材“刻削磨砻”,指对器物进行细致打磨。
磨练;切磋
引申为对品德、能力的锻炼。
例:唐代刘禹锡诗“磨砻老益智”,强调通过磨练增长智慧;宋代陆游诗句“友朋谁与共磨砻”,则指学问上的切磋。
折磨
含贬义,指身心遭受痛苦。
例:清代钱谦益《保砚斋记》提及“磨砻比德”时隐含此意,需结合语境判断。
其他补充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进一步辨析其细微差异。
爱屋及乌姅变襃誉别类分门不经之说超尘尘蜕春条出蒐德行都甸笃定心思防忌反故非毁分途干错古希海魂衫寒耕暑耘寒溪厚积悔怒活鬼郊墅结络浄洁经书剞氏九原丈人困坷略及邻比棂槛林芿龙火马头庙象鸥伴辟旋切愕亲雠倾渴亲友热地上蚰蜒颡骨沙文生拘深喻视人如子时暂顺水推舟田夫忝颜土训微指乌布帐无为法匣椟猃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