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suggestions]∶委婉的提出意见以供接受、采纳
(2) [contribute]∶无代价地把东西献出
献纳金银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献纳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具有以下核心含义与用法:
指恭敬地进献或呈奉,多用于臣民向君主、下级向上级进献物品或意见。
示例:
“群臣献纳,庶政详评。” ——《后汉书·卷四》
古代特指向朝廷进贡财物或地方特产,体现臣属义务。如《周礼》中记载诸侯“献纳五贡”。
引申为向上级或君主提出建议、策略。如《唐书》载魏徵“献纳忠谠,帝甚嘉之”。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如描述古代礼仪、文献研究等,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献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àn nà,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委婉提出意见供采纳
指以谦方式向他人(尤其是上级)进言或献策。例如:
汉班固《两都赋序》提到“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强调臣子向君主进谏的职责。
宋代曾巩也提到“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指担任谏言的官职。
无代价献出财物
指无偿贡献物品或资源。例如: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献纳金银”,以及《水浒传》描述“财赋捎搭……献纳”,均体现此义。
祀奉与进贡
古代多用于指向神明或帝王进献贡品。如《汉书》提到“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指对宗庙的祭祀供奉。
官职名称
历史上曾将负责谏言的官职称为“献纳臣”,如唐代《旧唐书》提及“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
“献纳”既可指言语层面的建议,也可指物质层面的贡献,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其历史用法多与政治、礼仪相关,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见于文献或特定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和搜狗百科的详细解析。
冰棱必然与自由碧宇不一定不訾残机鯧鯸超卓辞不达义点鬓遁影搤吭发谋封二分赉拊股蛤柱弓局诡夺诡物国利汉子何物宏奬红铜汇归活无常戛击简定甲乙问计点九夷罽绣聚歼峻邈可答掯子夔龙纹聆教马酪偭越靡佗强梗轻侠燃放乳姥色喜四德绥理随侍停饮通俗读物洼坎僞论帷席危行瓮鉴五馆五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