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直日的意思、十直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直日的解释

指一月中规定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的十天。此法始于 唐 律。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断狱下》:“其所犯虽不待时,若於断屠月,谓正月、五月、九月;及禁杀日,谓每月十直日,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虽不待时,於此月日,亦不得决死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武德 二年正月甲子下詔曰:‘……自今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十直日,竝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6*杀。’”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今断狱律疏议列此十日谓之十直日。”道家以此十直日为明真斋日。参见“ 十斋日 ”。参阅《云笈七籤》卷三七。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十直日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十直日,又称“十斋日”,是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中的重要斋戒日,指每月中特定的十天。这十日被认为与北斗星君及地狱审判密切相关,需持斋修善以避祸祈福。其具体含义与内涵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宗教背景

十直日源于道教“三元八节”的斋醮体系,是地府神明检校人间善恶、记录罪福的日子。《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载:“每月十直日,北斗下界,按行人间,录罪福善恶。”信徒需在此十日持戒、诵经、忏悔,以求消灾解厄、积累功德。其宗教内核融合了道教北斗崇拜与佛教地狱审判观念,体现了善恶报应的伦理思想。

二、具体日期与禁忌

十直日固定为每月:

(据《太上感应篇》及《道门科范》)

此十日需严守“不杀生、不茹荤、不刑罚、不屠宰”等戒律,尤忌宰杀牲畜与行刑,违者增罪减寿。

三、文化意义与民俗实践

十直日深刻影响了民间生活习俗:

  1. 司法避忌:古代官府多避十直日行刑,如《唐律疏议》规定“十直日不得决死刑”。
  2. 饮食习俗:信众素食斋戒,江南地区至今保留“十斋素”传统。
  3. 信仰活动:道观举行“十直斋”法会,诵《北斗经》《玉皇经》消灾。

四、文献依据与权威来源

  1. 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明确十直日与北斗七星对应关系,规定斋戒仪轨。
  2. 历史记载:《宋史·礼志》载官方于十直日“禁屠宰,罢刑罚”。
  3. 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1997版)释“十直日”为“道教指每月规定持斋的十天”,引《云笈七签》为证。
  4. 宗教研究: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指出十直日“融合佛道二教地狱观念,成为约束世俗伦理的重要机制”。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十直日”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定义与起源
    十直日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法律术语,指每月中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等活动的十天。这一制度最早见于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后延续至宋代。

  2. 具体日期
    每月禁行的十天为: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若遇小月,则二十九日改为二十七日)。这些日期可能与佛教斋戒日相关,但具体实施以法律条文为准。

  3. 法律与背景

    • 根据《唐律疏议》记载,即使在需“不待时”处决的重罪案件中,若遇“断屠月”(正月、五月、九月)或十直日,也不得行刑。
    •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到该制度在宋代仍有延续,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节律与伦理的重视。
  4. 功能与意义
    十直日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命、生态的敬畏,通过法律强制减少杀生行为,可能结合了宗教禁忌(如佛教斋戒)与儒家仁政思想。

注意:部分来源(如)将“十直日”解释为“十天过去”,但结合权威史料及法律文献,应以禁杀日的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安柔鳖盖车禅窟称愿穿凿粗虏村蛮亶州大雅君子大月洞快杜黜反转来蜚挽赶逐公綦贯率钱果蓏涸辙鱼回远葭莩脚底佼好架筑洁清自矢津沽金简苛殃老百姓老兔梨花梦流废冒占妙趣横生明窗尘民宗辇合懦靡佩马披风屏风叠怯防勇战轻轩萋翳全国纪録去取山中相圣母峰师傅时转守心肆直随文析义碎义摊手摊脚韬精偷青沃实响尾蛇小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