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毫的意思、纤毫的详细解释
纤毫的解释
亦作“纎豪”。极其细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清修公正,纤毫无私。” 唐 杜甫 《夏夜叹》:“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朱子语类》卷十八:“前圣后圣心心一符,如印记相合,无纎豪不似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噶雄》:“月射四壁,纤毫毕照。” 叶圣陶 《倪焕之》六:“这可爱的剪影,纤毫不漏地印在 焕之 的眼里,同时也印在他的心里。”
词语分解
- 纤的解释 纤 (纖) ā 细小:纤人(卑鄙的小人)。纤介(细微,细小。亦作“纤芥”)。纤手(指女子细而柔嫩的手)。纤尘。纤纤。纤秀。纤弱。纤毫。纤悉(细致而详尽)。纤度(天然丝或化纤粗细的程度)。 吝啬:纤啬。
- 毫的解释 毫 á 细长而尖的毛:毫毛。毫发(?)。毫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毫。 指毛笔:挥毫。毫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毫。二毫。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
专业解析
“纤毫”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一、基本释义
“纤毫”为名词性复合词,由“纤”(细微)与“毫”(极小的计量单位)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极其微小的部分或极其细微的差别。其释义可细分为:
- 本义:形容事物微小如毫毛,肉眼难以辨识。
例:书画鉴定需观察笔触的纤毫变化。
- 引申义:比喻极其细微的差异或细节,强调精确性。
例:科学实验中需记录数据的纤毫之别。
二、权威来源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纤毫”释义为“极其细微”,常用于描述需高度专注方能察觉的微小存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定义为“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如“纤毫毕现”。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强调其“精密性”内涵,指“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别”。
三、文化语境应用
- 文学修辞:常见于古典诗文,如《文心雕龙》“析句纤毫”,喻指文字推敲至极致。
- 现代用法:多用于科技(如“纤毫级精度”)、艺术(如“纤毫再现”)等领域,凸显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四、语义关联词辨析
- 近义词:
- “丝毫”:侧重“数量极少”(如“丝毫不差”)。
- “微末”:强调“地位或程度轻微”(如“微末之功”)。
- 反义词:“显著”、“宏大”。
附:历史语用演变
“纤毫”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原指动物绒毛(如《齐民要术》),唐宋后渐引申为抽象意义的“精微之处”,成为汉语精密表达的重要语汇。
来源说明: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网络扩展解释
“纤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n háo(注意“纤”不读qiàn)。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 纤:指极其细微的事物,如毛发末端;毫:原指动物细毛,引申为极小单位。
- 组合义:比喻极其细微的部分,强调微小到难以察觉的程度。例如“纤毫无私”“纤毫毕见”。
-
引申意义
- 常用于形容事物精准无误或细节刻画清晰,如“纤毫不爽”(一点不差)。
二、出处与用例
-
经典文献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纤毫不爽”。
- 唐代杜甫《夏夜叹》:“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艺术、文学等领域,如“牙雕纤毫毕见”“人物刻画纤毫入微”。
三、用法与例句
- 作定语:修饰名词,如“纤毫之恶”“纤毫细节”。
- 作状语:描述动作的精确性,如“纤毫不差地复现”。
- 成语搭配:
- 纤毫不爽:形容完全正确,毫无差错(例: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纤毫不爽)。
四、总结
“纤毫”既可用于具体事物的细微描述(如毛发、雕刻),也可抽象表达精准无误(如数据、记忆)。其核心在于强调极致的细致与准确,常见于古文和书面语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家贝多彬彬济济擘画不名誉擦肩吵嚷秤色尺寸可取痴儿騃女笞服穿穴逾墙出芽大贤丁害东窗事犯封留分至点改俗迁风改籥公章古诗虾蟆护宏旷后绝还乡昼锦昏蒙醮台醮仪记号濬洫遽人览阅篱喧鲁连毛地黄面如死灰靡及民校纳牖胬肉诮让棋流钦赖琼实睿泽上卿伤叹嘇可可声势熏灼慎始敬终水晶玻璃水芝欹器天基天涯比邻同欢为渊驱鱼,为丛驱爵吴愉先炊衔橛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