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槟榔》:“《南州八郡志》曰:檳榔……彼人以为贵异,婚族好客,輒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北齐书·循吏传·路去病》:“ 去病 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势要之徒,虽厮养小人莫不惮其风格,亦不至嫌恨。”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 軾 于府中,实掌理欠,自今岁麦熟以来,日与小民结为嫌恨。”
“嫌恨”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嫌”和“恨”两个语素构成,具体含义如下:
1. 词义解析
2. 用法特征
3. 近义词辨析
4. 例句
提示:现代汉语中,“嫌恨”使用频率较低,日常交流更常用“怨恨”“矛盾”等词替代,但在文学、历史文本中仍可见其身影。
嫌恨是一个表示厌恶、憎恨的词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满或不喜欢的情绪。
嫌恨的部首是女(女字旁),笔画数为13。
嫌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寡欲嫌恨,知足且止”的用法。嫌恨一词的形成,是将“嫌”表示讨厌、不喜欢的情感与“恨”表示憎恨、厌恶的情感合并而成。
嫌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嫌恨」。
在古代,汉字「恨」的写法稍有不同,写作「忄艮」,而「嫌」的写法也有一些变体,如「竪邦」等。
1. 他常常嫌恨别人的成就,因此难以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2. 她对那个讨厌的老师充满了嫌恨,每次上课都是一种折磨。
嫌疑、嫌疑人、嫌弃、嫌弃者、嫌恶、嫌恶感
厌恶、憎恨、讨厌、不喜欢、厌烦
喜爱、喜欢、友善、欣赏、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