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竦恧的意思、竦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竦恧的解释

恐惧惭愧。 唐 陆贽 《奉天论拟与翰林学士改转状》:“承命竦恧,顾惭非宜,进退徬徨,不知所措。”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竦恧”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由“竦”和“恧”两字组成:

  1. 竦(sǒng)
    本义为恭敬、肃立,如《汉书·礼乐志》中“竦然肃然”。引申可表“恐惧”或“惊动”,如“竦惧”“毛骨悚然”中的“悚”即通“竦”。

  2. 恧(nǜ)
    指惭愧、羞愧,如《小尔雅》注“心愧为恧”,常见于“惭恧”“愧恧”等词。

组合义
“竦恧”可理解为因敬畏或恐惧而产生的羞愧感,多用于形容人在威严、压力或道德约束下的复杂心理状态。例如,在古典文献中可能描述臣子面对君主时的敬畏与自省,或个体因过失而同时感到惶恐与惭愧。

由于该词极少见于现代汉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提供以便更精准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竦恧

竦恧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为战栗惶恐,形容非常慌张害怕的样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竖和心,其中“竖”表示身体直立的意思,而“心”则表示内心思想的意思。

竦恧的拆分笔画共有15画。其中,“竖”部分有3画,“心”部分有12画。

竦恧源于汉代文人,后来被用作形容人们在恐惧、紧张等情绪下的表现。这个词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如《世说新语·文学》中有“窃见某人竦恧立于堤上”,形容一个人因恐惧而战栗站在堤岸上。

在繁体字中,竦恧的写法为「竦憮」,保留了原始字形和意义。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竦恧在古代文化中是以“竦憮”来表示的,外形和现代汉字有一些不同。古代的“竦憮”字在字形上更加简洁,不那么繁复。

竦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危险或困境时的内心状态,如“他竦恧地站在黑暗中,举着闪光灯寻找出口。”

其他与竦恧相关的词汇有:恐惧、惶恐、战栗等。这些词汇都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恐惧、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与竦恧相反的词汇是:泰然、自信、勇敢等。这些词汇表示一个人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冷静、镇定和勇敢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