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败基毁业的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洛学》:“子之乡蠹,只是卖了一座 武夷山 。我之乡蠹,却卖了三座山。”
“乡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乡蠹(拼音:xiāng dù)由“乡”和“蠹”两字组成:
核心含义
指那些利用职权损害地方利益、败坏基业的官员。例如宋代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洛学》中记载:“子之乡蠹,只是卖了一座武夷山;我之乡蠹,却卖了三座山。”,通过具体事例讽刺官员变卖公共资源的行为。
延伸理解
“蠹”在古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侵蚀国家或社会利益的群体,如“蠹国害民”“户枢不蠹”等。因此,“乡蠹”特指地方层面的腐败分子,强调其危害的局部性和直接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蠹”字的详细释义(如蛀蚀、腐败等),可参考《鹤林玉露补遗》等古籍。
《乡蠹》是一个描述乡村中贪腐行为的词语,用来指代在乡村地区从事贪污、腐败的官员或个人。乡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
《乡蠹》包含两个汉字,其中:
《乡蠹》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庄子》。其繁体形式為「鄉蠹」。
在古时候,乡蠹的汉字写作「鄉蠹」,其中「鄉」的写法与现代相同,而「蠹」则使用较繁复的字形,包含有更多的笔画。
1. 乡蠹们************,索取贿赂,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 这个小村庄的乡蠹被揭发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乡村、贪腐、腐败、官员、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
腐败、贪污、贪赃枉法
廉洁、清廉、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